close


讀書筆記  之  教會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幸福  蘇曉慧 著 


============================================

 (P113) .... 十五歲的Erica,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每到農曆年後,就會從爸媽那裡領到一萬多元的壓歲錢。這筆錢就成了她一整年的零用錢,包括換季採買的衣服、價格昂貴的筆記型電腦,文具、朋友和親人的生日禮物、聖誕禮物,甚至包括弟弟的零用,都由這筆錢開支,花光了就沒有。

讓一個孩子學習用一整年的眼光來規劃自己的金錢運用,這是Erica媽媽的點子。

Erica承認,三年來學到很多:「如果我沒有好好支配我的零用錢,那錢很快就會用光。」像她看到一些新奇的小首飾,以前可能毫不考慮就買下去了;但是現在會再想想有沒有必要?值不值得買?

由於弟弟的日常花費也歸她管,放學回家肚子餓了,她會幫弟弟買點心,文具不夠了,也要幫他添購,從中她學習了為他人負責的辛苦,也累積出一套面對物質慾望的原則。

她對弟弟有「三不」:「玩具不買、已經有的不買、以後用不到的不買」;因為這樣要求弟弟,她對自己也設下同樣的標準。「爸媽教過我: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長大要自己support(維持)自己的living(生活)。」

她也學到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要用錢換得。想給媽媽禮物,自己騎單車到大潤發買材料,製作各種卡片、美勞作品,每一件都被媽媽珍藏起來。有一組鮮豔如梵谷畫作的咖啡杯,就是她買回純白杯盤,以壓克力畫上花卉圖案,所做的獨一無二的禮品。

這位雜誌報導的Erica是台積電先進模組技術發展處副處長章勳明的女兒,媽媽朱家明則是新竹美國學校校務長。

Erica的父母採取的做法,也與德國漢堡大學心理學教授邁爾思提出的教育三大財富能力不謀而合;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慾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極限的能力。除了教孩子處理慾望,更要認知有些東西並非錢能衡量,藉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

 (P115) .... 為人父母者,應該提供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基本生活所需,但無條件的愛並無法以物質代替。父母光給錢和東西是不夠的,只有關心和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有時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多賺些錢之間,兩者是有衝突的。父母親必需做出正確的提擇,否則犧牲了與孩子相處和教育的時間,以後孩子出了問題,可能花數倍的時間都不足以彌補。


孩子利用發怒、生氣、哀求、威脅、拒絕的情緒來掌控局勢,讓父母不得不屈服於他的要求。一旦孩子從任何情緒反應中獲得滿足,他就會一再使用,父母若沒察覺,或是都順著孩子的要求,則容易形成孩子鬧情緒的習慣。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謹慎以對。


============================================

 (P132) .... 周上觀是抗癌小勇士周大觀的弟弟,哥哥去世時他才八歲,深厚的兄弟情誼讓他嘗透死別的傷痛。父母的鼓勵、小弟的出生及老師的輔導,終於讓周上觀走出哥哥死亡的陰霾,再次體會生命的美好。

對於各界送來的禮物,哥哥卻要他分送給其他病童,甚至在病床上寫下遺囑:「當我走的時候,要把我堅強的故事,告訴其他癌症兒童和他們的爸爸媽媽,讓他們有勇氣對抗癌症惡魔。」因為哥哥熱愛生命、關心別人的精神,激發周上觀開始從事志願服務。


============================================

 (P135) .... 孩子感到悲傷的原因大概有下列幾點:

  • 一個人原來已有的東西被剝奪了(如:失去親人、朋友、寵物)。
  • 無法保住或獲得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如:玩具被搶走或丟棄)。
  • 在身體或專長方面有所減損(如:喪失某種能力、表現不如預期)。
  • 歸屬場所或家園受到破壞或毀損(如:孩子習慣待的地方被入侵)。
  • 孩子自己的認定(如:無法表達的失落)。


有一位女士說她會帶著孩子去為外公掃墓,雖然孩子們對外公幾乎沒什麼印象。她說:「我坐在墓前,當著孩子的面哭泣。我說了外公的一些往事,說著說著,又哭又笑;我告訴孩子,悲傷就是這樣。平常我什麼事都願意教他們,怎麼能獨漏悲傷?我知道孩子總有一天會經歷失落與死亡,我希望到時候他們能順利地走出陰影。」


============================================

 (P143) .... 小璇發現自己真的做錯事的時候,心裡猶如有千百條毒蛇般,萬頭鑽動,吸食心臟的血液,當時小璇心中不禁對自己產生懷疑、忐忑不安的感覺,她不知道要怎麼形容。

有一次小璇在學校打破老師最心愛的杯子,可是她一直不敢承認,當老師發現後,在快下課之前用溫柔的語調告訴大家,下課之後,打破杯子的同學可以私底下找她談。

小璇懷著害怕又緊張的心情去找老師,跟老師說:「對不起,杯子是我打破的!」老師告訴她:「沒有關係,下次打破杯子的時候記得告訴我,這樣就來得及準備紙杯裝茶水。不然上課沒有水,喉嚨很乾耶!」

看老師沒有要責罵她的樣子,她才放心。老師說:「做一個好孩子要勇於認錯,承認過錯之後,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還是好孩子。

「面對做錯事」對她來說變成一項極大的考驗,不過,得到老師的原諒之後,小璇的心情感到輕鬆又自在,她發現原來不說謊,是一件讓自己感到快樂又開心的事情!老師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只要誠實面對而不要說謊,還是一位好學生。謊言也只是創造出更多的謊言,以後當小璇不小心做錯事情,她都一定會勇於認錯。


============================================

 (P145) 先別急著生氣,才有導正孩子的機會

.... 心理學家認為,對孩子的懲罰在短期內有一定的效應,但卻沒有長期效果。嚴厲的懲罰或長期的懲罰終將形成孩子兩種對立的性格特徵。

憤怒、反叛、反抗:「我就不照你們說的做!」、「打我也不怕!」

順從、畏縮和退縮:「我還小,只能照你們說的做」、「能躲就躲,別被發現」、「反正我不是個好孩子」

因為孩子既有敏感的自尊心,也有對於是否公平的敏銳感受。一個不公平的懲罰,即使相當輕微,仍然會導致孩子感到萬分委屈,進而改變他對家長的看法,最終將改變他對自身的評價。因此,爸媽們要特別慎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做錯事的孩子。


「罵孩子的時候,千萬不可以過度情緒化!」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兒童職能治療駐站治療師張旭鎧建議:「生氣前,最好先轉身吸口氣,再用嚴肅的語氣訓示孩子,千萬不要表現失去理智的模樣!那對孩子身心發展反而是種傷害。」

當孩子做錯事時,心裡也是很不安的,而情緒上的緊張已造成孩子的焦慮不安,於是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生氣,為了避免犯錯後受到懲罰,而用盡各種方式規避。這時候陽奉陰違、死不認錯、濫用「對不起」、裝無辜等各種招術都會使出來,就好像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

最重要的是,嚴肅的指出孩子錯在哪裡,用孩子可以了解的方式讓他明白自己真的有錯了,下次可怎麼改進。透過討論,不但安撫孩子的不安,也讓孩子能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想一想,如果是自己在工作上出了什麼差錯,是故意的嗎?當然不是,但是否認錯就見仁見智了,因為你面對的老闆能不能接受也是個問題。

最糟糕的作法就是當孩子做錯事時,還用挖苦的語氣嘲諷他:「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嗎?你真是自作自受!活該!」張旭鎧認為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千萬不可再落井下石,因為那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暴自棄、或是造就不在乎的處世態度。


============================================

 (P156) 別讓孩子成為無法做主的稻草人

如果你的孩子很乖、不吵鬧,那還真是憂喜參半的事情。因為這樣的孩子,有任何問題時可能不會表達出來,也不會做你不喜歡的事情讓你煩心,那麼你怎麼知道他需要你的協助呢?正因如此,這樣的孩子遇到他不能處理的事情很可能就會選擇逃避。

有位美國心理學家說:「賞識中長大的孩子,會有目標。」但可怕的是,這樣的孩子很可能無法接受新的挑戰。史丹佛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Carol Dweck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孩子聽多了誇獎,會變得不喜歡嘗試新事物、毅力變糟、養成揣摩老師意思的習慣、作答時會出現一種害怕錯誤的不堅定語調,他們會躊躇猶豫不敢快速決策,深怕失敗。一方面,常受稱讚的學生也會變得喜愛計較輸贏、喜歡打敗別人的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勇於挑戰,而是他們會選有把握的項目來實行,輕易放棄那些覺得困難的項目。

很多孩子升上國中之後,突然發現課業變難了,成績直直落,開始經常不及格,甚至放棄,當爸媽發現問題時已將面臨基測,這時才要解決問題,孩子又得承受著大的課業壓力。如果孩子在面對問題時主動表達,讓我們發現問題,共同尋求辦法,相信很快就迎刃而解。


============================================

 (P163) .... 孩子感到彷徨無助的時候,最好是趁機引導或者和孩子一起尋求較佳的解決辦法。孩子會有秘密,需要被尊重,給他們自由的空間,他們可以經由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爸媽只要看著孩子跌跌撞撞而不多加干涉,在孩子有委屈的時候,他們才敢投入我們的懷抱,等我們給他「惜惜」。

 

有時候,幽默會勝過說理或教條,讓教養目的更易達成。某位好友的兒子跟他說:「爸,我喜歡學校裡一個女孩子,她又漂亮,又聰明,我能跟她交往嗎?」朋友說:「好啊,你喜歡她,那她喜歡你嗎?」他兒子自豪地說:「她也喜歡我啊!」

朋友接著說:「那很好,你被一個聰明又美麗的女孩子喜歡,那表示你也不笨不醜;你選擇這樣的女孩子,那一方面代表你成熟了,一方面也代表你見識更開闊了。那你最好想一想,如果可以的話,你們兩個未來最好是考上同一間大學,免得變成遠距離戀愛。」

兒子聽了,想一想,說:「那我還是等考完大學之後再說吧!」這位聰明的父親用幽默的方式,給兒子一個重要的人生忠告。就像大禹治水一樣,「疏」比「堵」效果好。


============================================

 (P202) .... 「自信的形成需要內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德國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Renate Hoerburger)表示。自信不僅代表深信自己能充分發揮,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也需要被周遭的人接納,希望別人尊重和肯定自己的成就。當一個人的自我觀感和別人對他的印象沒有衝突時,自信就油然而生。

當做任何決定時,是否擁有強烈的自信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小孩對自己的能力或直覺沒有自信,在決策過程中,他也許不會提出意見。你可以支持你孩子的決策能力並讚美他所做的決定,是很容易做到且有效增進他們自信心的方法。


有時候,大人不經意的玩笑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因為小孩子會敏感的察覺玩笑中是否有嘲笑和捉弄的成分。有些大人會重複一個玩笑,如果孩子對某種玩笑有強烈的情緒反應,例如勃然大怒、哭泣、表情動作僵硬等,表示這個玩笑會對他造成傷害。

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我們得花點心思分辨幽默和戲謔的不同。對內向的孩子,大人更需多花時間和心思,稱讚他們的優點,讓他們對自己的長處更加肯定。

俗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僅是大人之間的相處方式,在教養過程中,我們最好也時時想起這句話。自己不喜歡被強制做某些事,當然孩子一定也不喜歡。自己不喜歡人家對我們冷嘲熱諷,久了也會兩手一攤說:「我不管了!」孩子當然也會如此。

 

孩子可能對於選擇、決定,會感到無所適從,我們就需要在旁邊引導他問他一些問題:「你覺得生日蛋糕想要吃草莓口味,還是巧克力口味呢?」孩子可能就會開始做選擇。如果孩子說不出想要的感覺,那麼你可以再換別的選擇,甚至孩子可能不想吃蛋糕,可能得換成玩具。

鼓勵孩子多嘗試新事物,有助於開拓孩子的眼界。讓孩子多看多聽,他們自然就會像海綿一樣,吸收各種不同的知識並產生不同的想法。這也有助於他們日後面臨突發狀況或重大決擇時,能產生必要的反應和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