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  之  謝謝孩子會頂嘴  王瑞琪 著

 

============================================

 (P108) .... 我想在此推薦比較理想的溝通方式:「自我肯定型」(assertive),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意見(多用「我」開頭的句子,而不是「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想法,但表達之後要留下可以對話的空間,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是把家變成「一言堂」;最後,期盼能在各自表述之後,找到共識,建立雙贏(win-win)的局面。這樣一來,孩子不覺得自己的發言權受到壓抑,父母也有機會影響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溝通」。

 

前文提到「多用『我』開頭的句子,而不是『你』」,這有個專有名詞,叫做「我的訊息」(I-Message),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溝通技巧。

 

一般說來,當我們用「你」開頭時,總不免有指責的味道,例如:

「你怎麼這麼晚回家?你不怕爸媽擔心喔?」、「你考得這麼差,對得起自己嗎?」

假如轉換主詞為「我」來表達,意思和味道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我看到這麼晚了你還沒到家,有點擔心呢。」、「我注意到你這次考試的成績有點退步,不知道你自己感覺如何?」

 

 

 

============================================

 

 (P127) 最聰明的不一定最成功

 

他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孫以瀚) 說,人外有人,其實心裡早就知道一定有人會比自己更聰明,天賦一定會有差別,應認清這一點,做好心理建設,把自己做到最好。「最聰明的人將來也不一定是最成功,或最快樂」,眼光要放遠。

 

(P128) .... 有些人擁有高學歷、讀一流的學校、找到高薪的工作,按照世俗的標準,應該算是「成功」了,但其中不乏一點都不快樂的人。某些人站在金字塔頂端,靠的是不斷地與別人競爭、排除異己,甚至巧取豪奪;一段時日之後,心靈空虛疲累,又怎麼快樂得起來?倘若能夠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需要跟別人比較,是不是比較容易快樂滿足?

 


 

============================================

 

 (P229)  讓孩子把情緒「走」完

 

.... 不論大人小孩,每個人都有情緒。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他也需要我們給他一點時間空間去消化它。我在心理諮商的工作裡常發現,倘若我們能夠讓孩子把好的、不好的情緒都「走」完,而不是用權威去壓抑孩子,很快地就能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合作,而且,通常不費吹灰之力。反之,父母若跟孩子槓上了,罵的聲嘶力竭,兩人都在情緒震盪中,孩子恐怕也不容易理解,你要教導他(她)的到底是什麼。

 

那一天,朋友的五歲兒子在媽媽的斥責聲中又哭又嚷了一會兒,我蹲在孩子身邊 (用肢體語言表達我想靠近他,並與他的眼神接觸,平等地和他對談),輕輕撫摸著他的手臂 (用最不具侵犯性的肢體接觸,讓他知道我支持他表達自己的情緒),柔聲問道:「你好想吃那個,對不對?」(揣想一個五歲的孩子想吃一樣東西的渴望,用他能懂的語言為他陳述出來,這就是同理心) 他點了點頭,哭聲暫歇 (奇妙的是,經驗告訴我,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之後,通常便會漸漸平靜);我什麼都沒說,只是拍拍他,用諒解的眼神看著他 (此時無須多言,可以用肢體語言繼續表達你的安慰),很快地,他安靜了。我拿起了自己的手機,坐在他身邊想發個簡訊 (我問他要不要看,幫他找臺階下;是的,孩子也愛面子,也需要臺階下),他湊過來,搶著要看,跟我鬧成一團,過了一會兒,他笑得比誰都大聲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