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  之 在愛裡相遇 - 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 蔡穎卿 著

 
============================================

(P147) 字條媽媽.... 每次給孩子們留字條時,我從不諱言我對她們的感覺,也相信小小的失望不會打擊她們的信心。成長的過程中,如果「不善不能改」,那父母的教導無異只是耳邊吹過的一陣風,我不鼓勵她們這樣做。因此,有些話在講完之後,我仍然寫字條,希望她們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存檔的文章則是要給她們長大時再看一次 -- 如果照片留下了她們身體成長的記錄,那這些文章則為她們的心靈成長留下寫照。日後她們要當媽媽,也許有一天,她們也會有回憶自己童年經驗和再一次體會父母用 心以求得力量的需要。

============================================

(P154) 《林肯父子》1982年6月12日購于南一書局

泰德十歲生日時,他的父親給他一匹小馬,並且帶他到約瑟。胡將軍的總部去。五天後,泰德因為對那匹新馬念念不已,開始想家。

「泰德」他父親終於說:「我跟你來個君子協定。要是你肯在我們準備回去前不鬧著回家,我就把你那麼想要的一塊錢給你。」

那孩子答應了,可是始終暗示著能回家多好。最後到了上船返回華盛頓時,總統從口袋裡掏出一塊錢,端詳著泰德。

「現在,泰德,我的兒子,你自己想想是否有資格拿這塊錢?」

泰德低頭看著地,不出聲。「那麼好,我的兒子」,他父親把那塊錢給他,「我雖然認為你沒有守約,可是我卻不失信。無論怎樣,你都不能怪我不守信。」

...... 揍一頓屁股會使那孩子咬牙忍痛;提醒他給父親添麻煩的一句溫和的話,卻使他淚如雨下、乖乖聽話。

 (P157) 在外出的分享會中,總有父親提到教養工作中細膩的部分不適合自己,是否該歸屬母親。我希望能藉著梁啟超先生與林肯先生親口對孩子說話的言語,來改變這樣的自我限定。堅定的溫柔是每一位父親的天性。愛的本質原本就是細膩的,無論父親、母親,只要真心關愛,必定不會遺漏孩子需要被關懷的心靈角落。那個愛的鎖鏈在生命之初,已緊緊綁在親子的心中。

============================================

(P163) ...十幾年來,我從來不曾奢侈地想過自己能在一個地方久居、有一份大家所謂「安定」的工作。但是我從這些變動中卻學到一種相對的安定 -- 無論身處何地,生活都要有重心,每天都要盡心過。

 

我很羨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每天陪伴身旁的母親。我不是專職母親,因此深刻懂得無法如此的心情,也進而了解母親所應該面對的時間管理。我學會在自己不得不離家的時候,留下許多「母親」的味道 -- 食物、花、居家布置與共讀的功課;我更學會要珍惜與她們相處的每一段寶貴時刻,積極教導她們體驗生活。簡單地說,那就是在我自己的條件中,做個盡心盡力的母親。

 

我不會用「堅強」或「軟弱」來評比一位母親對生活的選擇,因為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盡相同,而既有的生活概念更影響我們的選擇。我只知道「需要」與「想要」都能使人堅強,而我的成長中,一直有這兩種因素的前導。

 

在我們這麼變動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不會特別沒有安全感,由我來說並不準確。我想那是要由曾經與我的孩子接觸、深刻認識她們之後的人來回答才客觀。我只能說,安全感或許並不是無憂無慮的態度,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對問題的信心。 但願Abby與Pony在某一種程度上已擁有這樣的信心,更願意她們帶著這樣的信心繼續成長的探索。

============================================

(P167) 回頭看,我很慶幸自己曾有過那麼多在每一個階段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那的確是使我們一家人都堅強也積極最大的原因。安穩固然是一種值得羨慕的生活,但是變動中也一樣有聲有色。用珍惜的心去迎接妳將要面對的轉變,在變動中訓練妳的心,如果妳安定,全家人都會因此而受惠的。昨天,我才跟媽媽談到Abby去美國這兩年多,連我這個母親看了都要心生佩服。我覺得她之所以如此堅強,是因為一路受了許多挫折。那些挫折來得早,但因為總是努力克服,對人生的看法自然不同。如果妳有變動,祝福妳好好把握所能運用好的一切。

(P168) ...Dear譯,我猜阿姨的傷心,除了令妳不捨,也引發妳對母職的懷疑不安。我想提出我的小小理解,供妳思考何謂「愛」與「付出」。我認為所謂的愛,自當是給者歡欣、受者愉稅,若當中一方是勉強的,那就變成壓力了,生物本能會讓我們想盡辦法逃開。有時母親們免不了會陷入「為你好」的迷思,但真的必須常停下來自問:自己的「付出」真是對方需要的嗎?自己的「小心呵護」有沒有一廂情願?對方真的理解你的用意嗎?也許阿姨與表哥表姐在這當中彼此都漏失了什麼,但義憤填膺絕對不是妳能為阿姨做的最好聲援。如果妳能安靜傾聽並陪伴,才能真正讓阿姨重新感受「愛」的力量,也時時提醒自己如何「給」得恰好。 -- 一起在努力學習的Maggie

 

Dear譯,我想Maggie已經說了我大致要說的話。我常覺得人類最特別的是有「責任心」所以我們永遠不會因為看到某些白白的付出,而覺得盡心盡力是沒有意義的。養育出好的子女雖然是一對父母的心願,但我們不是因為得到這樣的承諾而行動。妳阿姨雖然傷心,但她是無愧的。我自己覺得,父母的職責只在如此。孩子有孩子的成績單,父母有父母的。我們當了父母,一方面對為人父母的功課盡心,一方面為自己的人生功課盡力,這樣就很好! -- Bubu 的回應

 

(P168) Bubu,深深能理解責任的意義,但在工作、朋和庭的責任,以兼顧自己本身(或許是夢想)之間,應該如何平衡呢?面臨事情到來時,總是難以抉擇,妳可以盡心自己的工作、也能兼顧家庭及朋友,這需要很多的配合及接受嗎? -- Nana

 

Dear Nana,能完成夢想,當然是因為很多人的祝福與配合,但是在另一種意義上,我們也是成全別人夢想的人。所以,家人要互助、扶持,這樣每個人的夢都可以完成。我盡量不讓自己感覺兩難,如果需要放棄一件事來完成另一件,我就使自己的眼光停留在那份選擇與決定的好與意義之上。 -- Bubu的回應

============================================
(P170) .... 在同一天跨過兩個國家,我所看到的是同一種屬於父母的「限制」 -- 因為有了孩子,所以我們總是不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而在過去的二十一裡,這種「限制」也是我自己的生活實況。

對我們來說,「限制」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甜蜜的負擔,完全是因為理解 -- 理解「成長」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無法因為我們的需要而跳躍。

 

(P171) ...因為理解三歲的孩子無法精神愉快地陪父母十一、二點還在燭光下喝紅酒,所以親子旅行中無法盡興的探索也毫無遺憾。

不同階段對孩子的「了解」,成了我們愛孩子最大的力量來源之一,也成了我們調整對孩子期待的自我檢視。

我不知道當歡歡要爸爸抱抱時,他的心理或身體需要的是什麼;但是,我相信父母如果透過仔細的觀察與思考,一定能懂得孩子從語言或肢體中要傳達的心意。

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

這就是我透過「了解」做了二十一年的教養功課,也是我想與年輕的父母們分享的心得。

(P172) ...也許這個簡單的例子最容易說明--

要小小孩陪爸媽逛街,或一次活動幾個小時不哭不鬧或不困乏,在我看來,就是不應該有的期待;讓一個十幾歲的大孩子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等你做飯給他吃或等你催促做功課,就是不應該有的依賴。

父母要隨著年齡對孩子有正確的期待,才能給予適當的教育與合理的訓練,而這種「正確」也代表著,孩子在一步步脫離不應該有的依賴。

我相信,真正的獨立與成熟,都得這樣慢慢地開始。

============================================ 

(P173) 自省之後的實作

最近跟一個新手媽媽分享育兒經,她覺得家中有個新生兒,哪兒都不能去,太犧牲了,肚子裡滿是抱怨。其實當初我也經歷過不能隨意與姐妹喝茶聊天、不能自在到賣場逛街,甚至連愛吃的生魚片也戒了,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家的妹妹。現在女兒一歲六個月了,笑的時候好甜好甜,有時會想,那段要去適應女兒的日子好短,現在好怕她長得太快,我會來不及看到她可愛的樣子。只要這樣想,就不覺得是犧牲了。這一篇文章,我會給那位媽媽看,希望她可以找到她要的答案。 -- Nuhai

============================================ 

(P177)  「欣賞自己」是母親自我養成的一個功課要項。我們不是要從「謙虛自處」轉到目中無人的「自負」去,而是要給自己一個可以發展自我的空間 -- 每一個人都需要的空間。

 

從母親身上,我學到能欣賞別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面對別人的優點能說:「他真好,我們應該要學要!」是一種對自己有益的態度。但是,有很多父母在談論這類事情時,觀點與語言都不夠講究。他們不只欣賞別人,還總是拿自己的孩子來比較;有時候太過強烈了,或舉例的對象與自己的關係太親近,讓孩子心裡有不服氣的感覺。

我在一個好朋友身上,學到欣賞別人的同時,也要充分地欣賞自己。尤其當我們是以父母的角度出發,跟孩子分享人生價值的觀點時,「欣賞自己」不只是「自信」的意思,它同時展現了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可以是發光點的意義。

我的一個好朋友很上進,心胸也很寬大,因此她永遠都可以看到別人的孩子有多好、多努力,也常以身邊的許多實例來鼓舞正在成長的孩子。她的出發點並沒有錯,但是,太過專注了,在讚嘆別人的同時,忘記了要分出眼光來欣賞自己與孩子的努力。有一段時間,他們親子間出現了很大的誤會。

============================================

(P183)  Dear Bubu, 看到您的這篇文章,覺得欣喜、雀躍不已!自己的論文是研究父母「學習鼓勵」對自身與教養孩子的影響,會選擇這個研究論題,是因為深感父母身教、言教之重要,也是對自己在帶領孩子上的期許與自我要求。而父母在懂得適當鼓勵孩子之外,「懂得自我鼓勵、看到自己的擁有」也是格外重要的。很開心能有您這麼好的示範與「實例」(sorry,找不到適合的形容詞),讓我更加印證自己所學與希冀的願景,也涵括了自己認為鼓勵應具有的精神與實質內涵。真實的看到孩子目前的樣貌與需要,並接納原原本本的他,這是基礎、也是必要。多麼希望家長們都能懂得並提醒自己做到! -- Yiyi

============================================

(P184)  用閱讀培養自己

.... 但是生活、讀書;讀書 、生活,形成一種活循環。不管能利用的時間多或少,我每天純然愉快地閱讀與寫作,對工作與生活都有一種過瀘作用,我很想跟大家分享這樣的快樂。

.... 我不是一個博覽群書的好讀者,購買新書的速度可以說是非常緩慢。像一隻牛一樣,用來反芻舊書的時間,永遠佔了閱讀時間的頗大比例。所幸,值得閱讀的書,多半並沒有掌握出爐時間的問題。我跟孩子說,書與我們之間最美的關係,是你與閱讀產生了一種純然的相知之感。如果有這樣的感覺,便把它記錄下來。


(P185) .... 我的語焉不詳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我一直把「培養自己」看得比「培養孩子」更為重要。在期待孩子有任何能力之前,我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過那種生活;在培養出一個有趣的孩子之前,我想先做一個有趣的母親。

今天,如果大家覺得Abby和Pony還算是可愛進取的孩子,那並不是因我們給了什麼特別的教養配成,而是她們浸泡在父母的生活方式裡成長。

我們不管搬到哪裡,都會安置一個書房,書架上卻不一定有搭配孩子年齡的書 。所以如果有人跟我要孩子的書單,我是絕對開不出來的。我的想法很簡單,我不能把自己所有可以閱讀的時間,都用來搭配孩子的成長;我相信,我要自己先享受閱讀,然後才能傳遞當中的喜悅給孩子。

我並沒有從小給孩子什麼特別的培訓計畫,書架上的書隨便哪一本,只要她們喜歡,看快、看慢,新的、舊的、非常舊的,都是自己與閱讀的獨處關係。透過完整、安靜的獨自閱讀,我們才會在生活的共處時刻裡分享閱讀後的想法。有時候,我們甚至不多做討論,只說:「我在哪本書裡看到哪一段很棒,你有空可以看看!」當然,有時候我們也做非常深刻的討論。從姶們很小的時候開始,家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閱讀自由,而不是依照任何進度、或誰的期望來開書單。

一九七四年,我是國中生,學校照例在暑假期間都規定有一兩本書得好好精讀。我讀到一本很好的書,直到現在還把它留在書架上。這本費迪曼的《 一生的讀書計畫》雖然後來幾度改版,也有人以這個概念重新書寫、做新的書單與導讀,但我還是覺得,當時他為這本書寫的前言實在非常好。至少,那些字句與想法,從十三歲就改變我與閱讀的關係。我把其中的一兩段錄下與朋友們分享:

    我不願再多說「一生的讀書計畫」的功效,因為它不是魔法,不會讓各位讀者和我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它不會替我們解釋人生的終極祕密,也不會使人「幸福」  --  這樣的功效屬於牙刷、汽車與除臭劑,卻不屬於柏拉圖、狄更斯和海明威。但這個「計畫」,會像戀愛一樣,使你的內在生活更有意義、更有趣;也像你要發揮全付精力的工作一樣,幫助你、使你的內在生活更豐盈充實。


============================================

(P188)  做個好大人

.... 我又一次確定,青春期的孩子真的沒有那麼難以溝通、不受教誨。當一個好的大人把背後的批評或暗暗的擔心,都轉為積極的引導或勸誡時,會為原本可能陰暗仇怨的景況帶來陽光。在陽光的披照下,稚拙的心靈有了成長的機會 -- 他們會帶著對人世的信心,慢慢地成熟起來。

(P190) .... 在我寫出這個答案以前,我要先跟大家分享一段話,因為這段話,我了解做一個好大人的重要,也得到行動的勇氣--

    人人都要關心別人的孩子。我們必須認識,我們兒孫的幸福和別人孩子的幸福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的孩子需要動手術挽回生命,給他開刀的是另一個孩子。我們的孩子受到暴力威脅或傷害,害他的也是別人的孩子。我們如想自己的孩子過好日子,就要使別人的孩子也能過好日子。

.... 在那片玉米田中,蝴蝶到處飛舞,它從鄰家帶來的花粉改變了這位農人苦心栽培卻不願分享的好品種。相信教育也一樣,我們無法只疼愛或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關懷其他成長中的心靈。


============================================

(P193) 愛的資源

.... 今天清晨,婆婆在恍惚中突然握一握我牽著她的手,用台灣話對我:「Bubu,妳為什麼那麼棒,妳怎麼知道要這樣照顧我?我很謝謝妳。」

我一陣鼻酸,心中非常難過,我只能對她說:「媽,不要說謝謝,振銘小時候您也是這樣照顧他的!」不知道她有沒有把話聽完,只見衰弱的婆婆又沈沈睡去。握著她小小的手,我在病床邊反覆想著婆婆的問話 -- 「怎麼知道要這樣照顧我?」我覺得自己得到了根本就不該得的稱讚和感謝。從來我都確定自己該如何照顧孩子,因此我也一定知道該如何照顧長輩。孩子生病時我們溫柔備至,父母病了,我們又何以不該更有耐心?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本份,得到的卻是誠懇的感謝,這讓我非常慚愧。

當我們不停地思考著物質資源如何使用和節約時,是不是也該同時思考「愛的資源」要如何分配善用?我希望自己對孩子們無盡的心愛和耐心,也同樣能讓長輩們支取;我更希望能帶領孩子去認識,自己在家族中不是只有權利的享用,還有更多義務該善盡。這些義務要用真誠的行動一點一滴去完成,好讓愛的資源不斷回收,永遠豐厚。


============================================

(P198) 為愛捨得

.... 手上工作一大堆的時候,孩子們的作息並不一定與此配合。當她們來到書房找我商量一些事的時候,我最能感到自己的捨不得。我捨不得讓那顆小小熱烈的心失望,於是我就要捨得先放下自己手邊正在進行的事。或許只是五分鐘、十分鐘,但是我必須兩眼專注地望著尋我而來的孩子。為愛捨得,為愛我捨得暫時放下工作!

.... 妳會責備孩子嗎?常有人這樣問我,答案是絕對肯定的。我是窮追不捨的母親,孩子只要一有偏差,我總無法自我安慰;於是,我很捨得陪她們面對錯誤的痛,並尋求改善的方法。有時候孩子被我講得眼滴答直流,有時候面紅耳赤,頭都不敢抬起,但是沒有一次她們以情緒化來終結事件。因為她們知道,媽媽是為愛而捨得給她們小小的難堪,為愛而捨得放棄一兩次原本很好的氣氛。面對自己的錯誤之後,她們已不是先前的自己,被愛的感覺也不因為責罰而減少。在愛裡,因為捨不得看她們被錯誤征服,因此我捨得責備也捨得處罰。

.... 生活中我熱愛的事很多,寫作、烹飪、縫補、閱讀,這些事如果能盡情去做該有多好!但我時刻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個母親。是母親就會有時間上的捉襟見肘;是母親而想要給孩子一種身教,就無法「為所欲為」。因此,有時候我必須捨得放下一本深深吸引我的書;有時候我必須捨得打斷某些愉快的談話;更有些時候我不得不被孩子打斷思路,或為了她們放棄一兩次旅行的機會。但是,孩子也以親近回報我。就在我寫這篇文章之間,除了為孩子們料理午餐,中途還被打斷了幾次,小女兒Pony 走到電腦旁,把臉偎在我的頰上輕輕問我:「媽媽妳知道嗎?......」我明白這樣的開場白絕不是什麼大事,然而我的文章也不是什麼大事。因此,我把打了一半的文章存檔起來,仔細聽聽這個小女孩前來分享的生活心事。因為愛,我捨得放下自己喜歡做的許多事。

為愛捨得,時間因而分割得片片段段,工作有時不能超越期望,但請不要說父母就此失去完整的自我。為愛捨得,是世代的接力。在愛裡,孩子和我們同步前進;捨下的不過是有形的片段,得到的卻是無盡的永恆!

(P201)

Dear米米,Abby六個月的時我就開始創業工作,當時的工作量很大,自己當老闆很辛苦,也是我從經驗中才開始學習的事。我不曾想過孩子讓別人帶,因此,所有的考驗都在同一個時段發生。當時二十七歲的我,說起來都還有點大孩子的感覺呢,但因為我實在太喜歡當媽媽了,所以如今回想起來,並不覺得特別辛苦。開始紿經營店之後,回到家通常都晚了,但我還是常常燙衣服或整理屋子弄到很晚,因為除了工作之外,我也想把家維持得跟專職在家一樣好,因此所有的工作都要找空隙填補。可是很奇怪,我就是不會開口說一句:「我很忙!」我不說,不是因為我愛逞強,只是因為我心裡真的不覺得為家人做這些事是很累的。我的眼光定焦在家人因此得到的快樂,所以,我也做得快樂。

我不是曾在星期一的早安分享中寫著:我想跟時間好好相處嗎?真的是這樣,二十歲到現在,我沒再戴過錶,我也幾乎不大看時鐘,但是我跟時間的關係很好,總是能好好安排工作與休息。我想是因為我母親對我的影響,她真的好忙,但我記不起來她曾對我們抱怨她的忙。我也不曾對孩子抱怨,或許是因為這樣,兩個女兒也總是開心地迎向自己的忙碌。

不管妳決定要當全職媽媽或工作媽媽,我唯一想給妳的建議是:喜歡妳的決定。一旦妳喜歡了,妳就一定會找時間來補足妳應該做的事,而且是用最開心、最有效率的心情來完成一切。而妳的孩子也一定會感受到百忙當中的媽媽心。 -- Bubu的回應


============================================

(P211) 

「生日」是生命中一個個標誌著成長的里程碑,十五年來,我看到Abby不停地努力,一年比一年更充實,於是對她有了一種放心。記得兩個星期前她跟我說,法語老師問起她將來上大學的事,她說自己感興趣的事很多,所以還沒有很明確的決定,當時老師跟她說:「妳真幸運,有很多孩子的前途已經被父母決定好了。」她談起這件事情時,還因為覺得自己很幸運而對我說謝謝,但是我心中卻更想跟她說謝謝,謝謝她做個好孩子。

雖然我們的確給了Abby很多想法上的自由,但她因為自重自愛而沒有辜負這份自由。如今她就要十六歲,十六歲以後,她會有更多相關於前途的選擇要決定。我們會更尊重她的想法、更支持她的決定,也會在每一天為她敞開擁抱的臂膀。雖然不能陪在身旁為她過生日,但真心希望她有的不只是快樂的生日,而是每一天都喜樂豐富的十六歲。


============================================

(P227)

.... 媽媽覺得 ,妳在自己的條件裡已經做了最盡力的準備,妳挑戰的是多數亞洲人避而遠之的文科,語言學是妳唯一的志願,我們也為妳的選擇感到興奮。如果妳上了耶魯,那當然很不容易,但是如果妳沒有上,我們也不要為了維護妳或全家的面子而刻意隱瞞,甚至去編些毫無意義的藉口。

我們都知道競爭非常激烈,但是總要為被錄取的人喝采,並為自己曾跟他們同赴競爭而感到榮耀。

Abby,人生中總要有第一志願,這麼美好的事是不用怕任何人知道的,因為那是努力的標竿而不是成敗的定論。現在妳努力為大學四年做準備,大學四年妳為下一個學程或工作做準備。不虛度每一個學程,才是我們送妳受教育最大的目的。

妳可知道媽媽從妳身上得到多少鼓勵?我喜歡妳的堅毅,我想跟妳學習,希望妳也跟媽媽學生活中的自由之道。

媽媽的筆記裡有一段很棒的話,送給妳作為開學的禮物,加油!

「人生最了不起的事,不是你站在什麼地方,而是你朝什麼方向走。駛向天堂,有時順風有時逆風 -- 但是我們必須不斷地航行,不可漂流也不可停泊。」

-- 媽媽


============================================

(P235) .... 媽媽說,當她第一次送我去車站時,我揮揮手之後,突然從窗口消失了。她很著急,之後問了陪我的姐姐才知道,我整個人縮到椅子下躲起來哭。十二歲對遠的畏懼與離家的傷心,其實是從來都沒有忘記過的。所以,如果可以祈求,我但願這「遠」與「離」的難過,只由我來感受;但願Pony能被新生活的美好緊緊包圍,忘了家的遠,放下思念的負擔。


============================================


============================================

別冊附錄 -- 與好大人們的教養對話

(P03) Q: 因為生活忙碌,以致和小孩相處時總像在打仗,希望他們能盡快完成吃飯等小事,有什麼方法能讓孩子養成靜靜閱讀、休息的習慣,不要一直吵鬧?


A: 我在很多場合都聽到父母口中的親子生活就像個戰場,命令與喧囂聲不斷。我想,面對這個階段的生活就有點像都市的顛峰時間,你會發現,如果我們提早一點出發,可以早早就到辦公室;但如果一定要把時間算得逼緊,就永遠緊張忙亂地在最後一刻才抵達(或遲到)。我面對忙碌,就越會提前做準備,因為我不想把自己逼到暴噪。不管是提前一點起床或每晚為隔天的生活做好準備,我知道從容才能平靜。

(P13) Q: 從書裡看到你們家很注重責任感的培養,為什麼許多家長都很關心孩子的成績或才藝,而你們覺得責任感那麼重要?這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價值觀?您的價值觀又是怎麼來的?

A: 我還沒有聽過「責任感」這三個字之前,我已經在充滿責任感的環境中成長了。我的父母親都是非常有責任的人。我稍有記憶,就看到他們對祖父母及家中的長輩親戚善盡他們對家庭的責任;在工作中他們不只是勤奮,還對屬下或員工盡到照顧的責任。所以我選擇責任感作為教養孩子的主價值,絕對是從家庭的傳承而來。

每一對父母都會從回顧自己的童年來尋找教養孩子的經驗,我也想把自己得到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在我初為父母的時候,我檢視自己的生活,發現所有最好的推力都來自「責任感」,所以我決定要以它來作為教養的主軸。雖然知識與才藝也很重要,但是我很清楚,真正促使我的生活更進步的基本力量是「責任感」;經驗也使我相信,有責任感的人在知識的追求與才藝的發展這兩方面,都不可能太荒廢。

從父母、自己以及帶領孩子的經驗中,我看到有責任感的人會延伸出兩種人格特質:他們比較能幹也比較熱情。因為責任而完成任務,在完成一件事時,我們會觀察、學習並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法,這種累積的學習經驗使一個人變得能幹;而有責任感的人,也比沒有的人更容易維持對生活的熱情。

我的大女兒Abby就讀賓大,因為生活費很高,她想要再找一份兼差。她申請的那份工作是許多人想要的,所以經過了幾次面試。最後一場決定性的對答中,主試者問她:「如果有一天妳被我們解僱了,就妳對自己的了解,原因可能是什麼?」Abby告訴我,她想了想,然後這樣回答:「如果有一天我被解僱了,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我工作過度,我一向對工作很熱情,我的另一份工作是在ITA當經理,因為我一直都很努力,去年他們差一點付不起我的薪水。」結果她被錄取了。

責任感使我們因為熱情,所以也變得比較快樂,這些理由使我堅信,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有很多益處。

(P14) Q: 以您的經驗來說,孩子從小到大的每一個階段,責任感的養成方式是否有何不同?可以舉例嗎?

A: 在我的家庭中,責任感的養成是循序增加的。方法大約相同,但是量不同、性質不同,隨著年齡,責任會一項項加重。

我的孩子知識啟蒙很晚,小時候,我看重的是她們能不能把自己生活上的小事學會、照顧好。有一次在美國聖荷西曾聽過阮大年校長在教會的一場分享,他說:「日本人教幼稚園小朋友如何洗手、自己擦屁股這樣的生活小事;我們台灣的小孩,卻從小就學救國救民的大業。」

除了照顧自己之外,在這個階段我也很重視讓孩子體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大環境雖然並不是我的私人產業,但每當看到這美好的公共空間或器物受到孩子無心的破壞,總讓我很心疼,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體會這種關心環境的責任感。我曾帶她們在購物中心開門前去觀察店員阿姨們是如何花心力清理環境的;那些美好的結果只要她們隨意用手塗抹或破壞,環境就會變得髒亂。(我應該再說一下,還有大聲喊叫、隨地亂跑以及廁所清潔的維護問題。)

上小學之後,除了前兩個大項,最重要的責任問題當然是對自己的功課盡心盡力。雖然我們也帶領、也陪讀,但許多份內之事,孩子是一步步自己負起照管責任的。我們的分享與關心從未間斷過,但不是替孩子管理她的時間與工作。(例如:我們絕不會幫她整理單字卡或重點,甚至我還看到有媽媽幫孩子背書包、拿提琴、帶水壺。) 功課之外就是家庭服務。除了幫忙做家事,我的孩子也從小就學習關心家中的長輩,我喜歡《論語》所說的:「有事弟子服其勞。」 上了高中,她們的責任感就從家庭服務延伸到社區服務。責任感的實踐是由近至遠、由自身到社會的。如果我的孩子放著家裡的事不做,先去做社區服務,我並不會同意這樣的教育。

(P17) Q: 當您覺得孩子對自己的責任沒有處理好,您是怎麼反應的?您從來不會有情緒嗎 ?假如您和先生與教養孩子有不同意見時,又是怎麼處理?

A: 我在先生和教養孩子的大方向上沒有出現過不一致,但在看待問題的輕重上的確會有不同。媽媽總因為跟孩子們有很多細節的接觸,有時候問題在我的眼中自然被放大了。我喜歡聽我先生分析孩子的事情,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時,也會跟他討論我的憂慮。對於我的過度擔憂,他常常勸我不要太緊張、不要覺得孩子現在做錯一件事,好像長大就會成為一個禍國殃民的人。

當孩子們沒有處理好自己的責任,通常我要做的是尋找不能負起責任的原因,所以我常用職場上的角度來看待孩子負責的問題。我很喜歡一句話:「任何問題的出現,都有一段時間大得無法視而不見,而又小得可以解決。」這就是我解決孩子問題的黃金時間。我常用討論或說服的方式來跟孩子談責任問題;我希望能在保留她們完整的自我中,以對事不對人的角度來尋求一個共同點。比如,Pony喜歡飯後先去做功課再洗碗,若要用強硬規定改變這樣的習慣,我想是不合理也不一定有效的,所以我跟她商量,說服她接受我的建議。我告訴她,以後外出工作有很多事並不能憑著自己的時間表進行,配合環境的需要而調整自己的工作節奏是很重要的;我也以衛生的角度來說服她先把廚房整理起來。我覺得這種尋求共識對責任教育是有效的。

(P22) Q: 常聽到很多媽媽生第二胎的關鍵期,是在老大可以上幼稚園的時候,似乎得把老大支開才有餘力照顧新生兒。我大略拼湊您在兩個孩子的幼兒期也曾身兼數職,卻仍然教養出相當親密的小姐妹,可否分享您的經驗和建議?

A: 我的生活很緊湊,但因為捨棄了很多別人認為十分重要的休閒與享受,所以大致上並沒有覺得一團慌亂。我一直強調孩子的感受不是單向的,除了接收你與他的關係,更置身在整個家庭的氣氛裡。所以,我的目標是經營出一個和諧、可親、硬體環境也可愛的家,而不是去強化我與孩子的單獨關係,所有的事都繞著這個家的利益前進。我覺得在這樣的互動之下,我所面臨的教養問題真的是比較少的。

對孩子得到的好成績,我除了認同她們的努力,不會再有額外的獎勵。因為我問她們:爸爸有沒有非常努力工作?答案是肯定的。媽媽有沒有為這個家盡心盡力?他們也是肯定的。所以我就說: 「那麼,妳們用功讀書就像我們為這個家努力一樣,是盡自己的本份,對不對?」她們同意了。

(P23) Q: 如何處理子女的衝突,營造互敬互愛的關係?

A: 子女的互敬互愛是家庭人際關係的一環,孩子在處理這些關係時,也得從家庭中去學習。有三種力量會影響一對手足的關係:父母彼此的和諧、父母與原生家庭手足的關係、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我與兄姐自小非常親愛,所以對我的孩子來說,手足是一生的互相倚靠,她們常常要我講小時候我們是如何彼此照顧的故事,這些傳達,我相信都比直接指導她們要互敬互愛來得更有用。

另外,當孩子有小小衝突,我不會緊張,不求自己在處理時像個法官,也不想只提供齊頭式的公平。我一定會讓她們了解,家是最柔軟的,所有成員都要顧及家庭氣氛的美好。所以,不是在仲裁誰對誰錯,而是要檢查這個家裡的成員,每個人都感到舒服、感到被接納了嗎?

(P24) Q: 當媽媽常夾在父子之間,而需要成為對立的調停者,應該怎麼辦?

A: 如果是我,一定不會准許孩子這樣對待爸爸。親子之間基本的敬意守線不能放棄,否則孩子會誤認,將來要面對的世界也只以自己判斷的對錯為標準。

(P24) Q: 想擁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小孩、爸爸、媽媽應該要怎麼做?

A: 穩定!這是我最大的領會。孩子的身心都幼小,所能承受的變動要慢慢適應、增強。外在的變化已經夠大,家庭的節奏、父母的心情如果常保持穩定,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安全之感。父母相處的方式一定要和諧,孩子在安全、穩定之中,性情才會溫和。

(P24) Q: 我很贊同您所說的:「努力維持一個家庭的溫度。」而能做到往往得付出於無形,確實不容易。其實,這不過是付出是否得到認同的問題。如何可以更堅定這樣的信念而不受回饋影響?或是進而去改變別人的想法來認同這樣的信念?

A: 也許我的人生成就感比較在於自我檢視,別人的認同不會為我加分,不認同也不會使我因而不做。我知道,如果我照顧家裡的工作不做好,家裡肯定就會比較糟,所以我很高興地做。

在婚姻的選擇之初,我知道為人妻子有許多事該做,於是我就做。選擇當母親,也知道教養不是一個名詞,而是日積月累的付出,所以我也高興地做。所有的行動是因為責任的美,所以怎麼困難都要讓自己確定:我已盡力。

(P26) .... 首先我想說的是,不要擔心他人對妳單親家庭的看法,如果他們有偏見,有問題的是他們,妳與孩子都不需要讓這些偏見來決定妳這個小家庭的價值。

家庭的意義在於團聚、同心與互相關懷,而不在於成員要俱足。好的家庭就從我們想要的那一刻起,會慢慢因為我們的用心營造而成形,永遠沒有太慢的問題,也永遠不會有固定條件才能擁有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