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之  請問洪蘭老師  洪蘭

 

============================================

 (P62) 從生活中學應變

孩子每天關在學校裡讀書,往往缺乏對人情世故的反應。儘量增廣孩子們的見聞,多一分知識,就多一分保護。

 

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真是太對了!一個孩子不論平日功課多麼好,若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或是平常沒有聽過大人講述社會的各種情況,那麼事情突然發生時,還是會措手不及,反應不過來。

 

.... 她教兒子:「你要先大聲說『哎呀!那位太太忘記她的皮包了,各位,有誰願意跟我一起把它交給站務員呢?』你把皮包拿在手上,免得被壞人拿去,然後徵詢別人的意見,表示你不是要據為己有。到了下一站,就下車找站務員,和他一起把東西交到失物招領處。你又沒做壞事,穿制服有什麼關係?」

 

「大聲說明你的意圖,別人不會懷疑你;就算懷疑你,在看到你真的有找站務員也就釋懷了。你這樣做,那位太太才有機會拿回她的皮包。」的確,正確的處理方式不是每個人馬上就會想的,孩子需要多聽、多看。

 

幫助孩子了解人情世故 - 我們的孩子很單純,每天關在學校裡讀書,對人情世故的反應遠不及美國同年齡的孩子,所以一出社會很容易受騙。美國賓州大學家醫科的薩克斯醫生,一直提倡讓孩子寒暑假和長輩一起住,讓他們聽一些前人的經驗,並鼓勵父母參加感恩節、耶誕節的家族聚會。

 

薩克斯醫生說,孩子可以從大人的談話中,學習到在書本上所學不到的人生經驗。我自己就受過這個好處,小時候聽我母親講她逃難的經驗,使我懂得避開可疑的人,出門遠行也都能安全回來。

 

.... 老師要教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女生最好趕快站起來,走到公車司機旁邊,遠離壞人;男生則要像這個高中生一樣見義勇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社會正義的維護是所有公民的責任,今天讓這個色狼得逞,明天他就可能危害你的姐妹。

 

知識永遠不嫌多,儘量增廣學生的見聞,多一分知識,就多一分保護。

 

============================================

 (P73) .... 不知為何,中國人總是吝於給別人掌聲。研究發現,在一般的家庭中,小孩子每接受十句的負面評語,才會有一句是正面的;學校中,責罵和讚美的比例是七比一。難怪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因為大人不停的灌輸這個訊息到他腦海中。

 

.... 相信別人最好的一面,常會激發出他最好的表現。柏拉圖說:「善行給我們自己力量,也激發別人行善。」我們何不在看到好的行為時,嘴張開來讚美,手伸出來拍拍掌多鼓勵一下呢?

 

============================================

 (P77) .... 美國老師在畢業前,都會收到校長的一封信:「一百年後,你開什麼樣的汽車、住什麼樣的房子、銀行裡有了多少錢,已經沒有人在意了,但這個世界會因你曾是一個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而不一樣。」勉勵他們為理想奉獻,不要計較世俗的東西。

 

============================================

 (P78) .... 追求完美,讓孩子畏首畏尾

假如年輕人該是「天不怕、地不怕」的話,

為什麼我們的年輕孩子這也怕、那也怕?

 

三月是甄試的季節,今年碩士班與往年不同的是有許多陪考家長,把休息室擠得滿滿的。我很不解,大學都畢業了,怎麼還需要陪考?難道怕走丟?一天口試下來心情很沈重。

 

現在的孩子生理上愈來愈早熟,心理上卻愈來愈晚熟,大學生給人感覺好像高中生--怯生生,低著頭,問三句答一句。我怎麼看,都沒看到年輕人壯志凌雲的抱負和豪氣干雲的氣勢。

 

美國最有名的大法官何姆斯(Oliver Holmes),有一次在路上散步,有個小女孩跑來跟他一起走,走了一會兒,女孩要回家了,何姆斯就跟她說:「假如你媽媽問你跟誰在一起的時,你就告訴她,你跟Oliver Wendell Holmes一起散步。」女孩說:「好。假如你媽媽問你時,你就說你跟Mary Suzanna Brown在一起。」我非常喜歡這個小故事,完全表現出這個小女孩的自信。年輕的可貴就在閱世不深,不知天高地,敢去闖。

 

假如年輕人天不怕、地不怕的話,為何我們的年輕人這也怕、那也怕?考試還要媽陪?教育怎麼了?為什麼一個很有自信的孩子,受了十六年的教育後,變成畏首畏尾、不敢大聲講自己心中話的人了?

 

.... 目前,我們整個教育都還在要求完美,錯一題打一下,不允許孩子犯任何錯,這樣要求的結果是使孩子裏足不前,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反正跟著父母最安全,不做就不可能錯,忘記了「不犯錯就不會有發明」,許多發明都是來自錯誤的修正。

 

現在,學校收研究生已經不太在乎他的學業成績了,只要有學習的能力,隨時可以學。我們看重的反而是他的普通常識和應變能力,父母平日若是只要求孩子把書念好,不要他參與生活的細節時,我們看到的就會是像小學生般的大學生。「年輕人延後成熟」對國家是不利的,恐將減少國家的生產力。我念大學那一年,正逢第一屆男生在上大學前先去成功嶺。開學時,我們都發現班上男生成熟了許多。孩子是需要磨練的。

 

停在港口的船是最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目的。父母請三思!

 

============================================

 (P92) .... 所以,父母不要做評論家,一個知道路卻不會開車的人。既然這是孩子的人生,就把方向盤交還給他。父母能做的只有提供地圖,他若願看,便不會走冤枉路。不要像有個媽媽把孩子照顧得太好,什麼事都替他做,孩子長大後,一事無成,在自殺前,寫個短訊給母親,「你捨不得我吃苦,使我從小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使我吃了一輩子的苦。」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挑戰與使命。與其責備這一代的孩子是溫室裡的花朵,不如撤去溫室,讓他體驗一下暴風雨。

 

孩子的心是柔軟的,要保住孩子的赤子之心,要在他的心被社會磨硬之前,製造讓他被感動的機會。孩子能從服務他人中,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能從服務中看生命的意義。

 

============================================

 (P98) .... 情緒經過語言的入碼(encoding)後,就會在大腦中儲存,若是沒有語言的幫助,過一會兒這無名的情緒就被忘記。把情緒訴說給別人聽時,為了使人聽懂,必須講出事件的前因後果,這樣會把一些原來不在一起的神經迴路拉在一起;又為了合理化,說明自己是受害者而加油添醋,最後,小事就變成「此仇不報非君子」的大事了。

 

如果忍一下不說,情緒很快就會過去,心情又恢復平靜。這是為什麼五代同堂的家族都有「百忍堂」;如果不忍,五代就無法同堂住。

 

============================================

 (P101) 用金錢當獎勵的危險

拿金錢去鼓勵某個行為,行為者會失去內在的驅力。

理想和熱情才能支持一個人勇往直前。

 

.... 也就是說,如果拿金錢去鼓勵某個行為,行為者會失去內在的驅力,短期內很有效,長期下來動機會降低,工作將難以為繼。這是為什麼用錢去鼓勵孩子考一百分,久一點後常常會無效。想要激發孩子的進取心,不可以把重點放在金錢報酬上,而是設法激發他的榮譽心和自我價值;不能把學習轉換成商業交易,一旦變成商業行為後,就會失自主性和創新。

 

自我激勵才是前進的力量

.... 所以,要孩子做家事,不要付他錢,要讓他看到做家事的意義,例如替母親分勞、家是建立在彼此的義務上,家人必須相互幫忙;考一百分不要給他錢,學習的目的不是成績單,成績單只是回饋的一種方式。

 

============================================

 (P106) .... 這個實驗顯示,獎勵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糖果或錢,而是精神上的滿足,因為有形的獎勵會飽和,而無形的不會。那麼,什麼是孩子最喜歡的精神獎勵呢?

 

一個跟媽媽分離的孩子,肚子雖然很餓還是不肯讓陌生人餵他吃飯,他會口裡含著飯繼續哭,因為他要的是安全感,要的是媽媽。當孩子做對事情時,請把他抱在身上,講故事或讀書給他聽,讓他跟你身體接觸,感受到你的體溫和你的愛,此時你給他的是一個金錢無法取代的東西。錢就是錢,但是媽媽只有一個。因為冀求你的陪伴與關懷,他會再次做出得到你注意和獎勵的行為來。

 

獎勵貴在不空泛

另外,在獎勵時,要儘量用實際的優點去稱讚他,不要空泛的說「你好乖、好聰明」。實驗發現,空泛的稱讚反而會害了孩子。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者給四百名五年孩子做一份數學考卷,在考完發卷子回去時,老師隨機對一個孩子說:「考得很好,你很努力。」對另一孩子說:「考得很好,你很聰明。」這兩組唯一的差別就在「努力」與「聰明」上;第二天老師再給他們做一份考卷,但是這次他們可以選擇:一張比昨天稍難,另一張跟昨天的程度一樣。結果九○%被稱讚努力的學生選了難的,另一組則都選了容易的。萬一今天考不好,不就表示我不聰明了嗎?

 

第三天,老師給他們做八年級的數學題目,內容超越孩子程度,大家都考不好。發卷子時,老師說:「你可以選擇看別人的卷子。」結果被稱讚努力的學生會去看比他考更好的人的卷子。因為他想知道,都是五年級生,為什麼別人會做,我不會?那些被誇獎聰明的則去看考得比他差的,因為他會自我安慰一番,還好有人比我爛。

 

最後一天,老師把第一天的卷子再發下去給他們做。這時令人驚異的事發生了,那些被稱讚努力的孩子進步了二○%,而被稱讚聰明的那一組成績反而下滑,上次八年級的考卷把他的信心打垮了。所以稱讚要得法,挑那些孩子自己有主控權,能改進的項目去稱讚他,孩子的表現就會突飛猛進了。

 

動手寫有助記憶

每年夏天,我們的孩子都要上考場應考,父母在正確了解鼓勵的方式後,請用正向的語氣,就他已經做好的事獎勵他,幫助他建立自信心,不必一直提醒他還剩多少天。黑板上的倒數日子固然有警惕作用,卻也會使孩子心慌,覺得來不及而自我放棄。父母可以跟孩子擬訂一個進度表,依孩子能力循序而進,要孩子在讀完一章後,把書放下來、拿張紙,把剛剛讀的內容大致寫下來,「寫」這個動作會促使神經迴路連接。

 

研究上,已知思考最能促使神經連接,增加記憶。只要能寫出來,書就有讀進去。大約隔了三天,再把這張手寫的大綱拿出來看一下,這在神經學上叫做「固化」。神經迴路形成後,需要一段時間去凝固,這個過程在睡眠時發生。所謂「溫故而知新」當第二次看大綱還能說出內容時,這知識就是你的了。

 

讀書、考試最忌恐慌。慌張時,身體的神經會從副交感神經立刻轉到交感神經,那時大腦會一片空白,血液流到四肢準備逃命(這是演化來的本能),這樣書就讀不進去了。因此,了解學習在大腦的歷時後,父母可以不慌不忙的幫孩子準備考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每個孩子個性不同,教養方式也不一樣,但是教好孩子的道理卻是相同的:父母只要用對的獎勵方式去引導他往正途走就行了。如果你的孩子每天都活得很快樂,迫不及待睜開眼睛展開新的一天,那麼,你就做對了。

 

============================================

 (P122) 走出虛擬,活在互助世界

現在的孩子普遍對自己沒有信心,

治本的方式是儘量帶孩子去做義工。

從服務別人中,認識自己的價值。

 

柏拉圖說:「行善給我們自己力量,也激發別人行善。」神經科學家用核磁共振看到人在做好事時,大腦的愉悅中心會活化起來,使多巴胺比較多,多巴胺會使人心情愉快,心情愉快對健康有益。

 

.... 文明的因素是,科技進步後,人們不再泡茶聊天串門子,失去了面對面溝通的親密性,現在人的溝通方式是寫簡訊或臉書,雖然一樣是傳遞訊息,但是網路是個不真實的虛擬世界。七○年代曾有個很著名的電腦程式,精緻到讓你可以跟它對談,而完全不知道它不是人。當你看不見對方時,他有機會可以做假。前面講過,人不喜歡「假」,因為會傷害我們對自我的肯定。

 

有人認為臉書很真實,等於日記,但是細想就知道,臉書不是日記。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會真實的把心中的話寫下來,大腦透過寫的過程整理思緒,確定自己的感覺是什麼。臉書不是,它是公開的,所以人會不由自主的做假,把它當成塑造自我形象或取悅別人的工具。美國瑞奇蒙大學(Richmond University)的神經科學家金斯利(Craig Kinsley)就說:「花時間上社交網站就好像吃一頓棉花糖的大餐,你吃了,但是沒有吃到什麼東西,而且吃多了,肚子會痛。」

 

============================================

 (P136) 心安就快樂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名與利,因為那是轉頭空。

內心平安與身體健康,才是真正的金不換。

 

.... 在這麼多拾金不昧的好事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那位拾獲六十六條金項鍊的高媽媽。當記者問她:「月入兩萬,卻要扶養兩個兒子,是否很辛苦?」她說:「是否辛苦跟自己的心情有很大關係,物質雖然不是很充裕,但是家顧好,生活就富裕。」

 

說得好!家顧好,心安定,精神生活滿足了,生活就富裕了。許多雙薪父母很努力賺錢,拼命送孩子去才藝班、補習班,給孩子買名貴的衣服和用品,其實都不必要。家顧好,一家和樂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敬佩那個媽媽的是,教孩子不「貪」。這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言教,還要身教。我父親以前常說:「廣廈千間,夜眠八尺。」人只有一個身體,再怎麼有錢也只能睡一張床。他要我們「儉則足」,不要吃在嘴裡看在碗裡;也教我們快樂是心態,他說:「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歸真返璞,終身不辱。」這種話聽多了、講多了,慢慢就變成生活的準則。一個知足的人就不貪,不貪的人不會犯法,心安就快樂了。

 

============================================

 (P150) ....很多孩子誤以為「活在當下」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只看到眼前,不管未來,其實錯了,「Seize the day」是來自拉丁文「Carpe diem」,意思是要充實的過這一天,因為這一天過去了不再回來,所以要把握現在。有句話說得好:「你荒廢的今天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天。」達文西說:「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這個充實不是目前流行的比吃、比穿、比物質上的享受,這些東西會飽和且是無底洞,追求物質的心靈是空虛的。

 

過去,我們把「成功」定義為賺大錢,但是一定有人賺的錢比你更多,所以這個定義就驅使著人不擇手段的更去賺錢,以追求更大的成功。如果把成功定義為「有意義的過一生」,這個社會鐵定馬上不一樣。哈佛大學終於看到了這一點:倫理道德是群體生活最基本的規範,只有回歸到根本,生命才有意義,人性才不會迷失。

 

============================================

 (P157) ....我小時候放學回家是先要去喊母親,說:「媽,我回來了。」然後看今天家中有什麼事需要做。母親說,家是大家的,所以家事要大家做;長輩走進房間,小輩要站起來,不可以大剌剌坐在椅子上不動;別人跟我們說話,不論是誰,都要很有禮貌的回答,她不要別人說她的孩子沒有家教。母親的這些要求後來變成我們出社會後待人接物的態度,也真的讓我體會到「有禮走天下」這句話。

 

============================================

 (P184) 成長的代價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命,既然孩子聽不進去,只有放手讓他去闖。

只是人的生命有限,有時經驗的代價太慘重,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這次基測的作文題目「我在成長中逐漸明白的一件事」,出得很好,只是不知年輕的孩子能不能真正體會這個題目的涵意。人生有很多的事是「逐漸明白」,只是為時已晚。或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每一代的父母都會跟孩子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但是每一代的孩子都不聽,硬是要去做,等到栽了跟頭以後才來後悔。其實,「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放手讓孩子去闖本來沒什麼不好,只是人的生命有限,有時候經驗的代價太慘重,再回頭已是百年身。歷史學家常感嘆人類愚蠢,老是重蹈歷史的覆轍。人類為什麼不肯聽別人的忠告,非要跌得鼻青臉腫才回頭呢?

 

.... 如何使人生沒有遺憾是個大智慧的事,父母可以及早讓孩子去做志工,從服務中找到生命的價值。這是自尊心的來源。自尊心不是禮物,必須是真實的看到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對自己的肯定。同時,透過服務他人,孩子體會到生命之不可逆性,從而接受前人的智慧,不犯別人犯過的錯。

 

沒有體驗,很多話是聽不進去的。.....

.... 孝順父母不單是要供養,更要恭敬。孔子說:「色難,不敬何以別乎。」只是要青少年和顏悅色的聽父母嘮叨,實在不容易做到,常常一邊聽訓,心中一邊嘆氣。輪到自己做父母以後,就了解為什麼要嘮叨了,因為父母無法看到火坑而不阻止孩子跳下去。當然孩子是不聽的,於是我們就重蹈歷史的覆轍了。

 

生命是個周期,人生是「一代養一代,一代償一代」,既然孩子聽不進去,只有放手讓他去闖,但是記得告訴他:受傷了回家來,媽幫你療傷,爸幫你再出發。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命,做父母的只能替孩子準備行囊,無法替他出征,更不能牽著他的手,因為他不會讓你牽的。

 

============================================

 (P190) .... 「一生平凡事,平凡過一生;做好平凡事,一生不平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