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之  讓孩子自己找答案 - 爸媽做對了,孩子就優秀  李永恆/李曙 著

 

============================================

 (P69) .... 我想,父母不能只是丟問題或壓力給孩子而已,而是要以教練的心態替孩子想方法,提出解決方案,他們才會比較服你。所以,當我在帶孩子時,最常扮演的角色就是教練。

 

當父母親將自己定位為孩子的教練時,對待他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譬如,當孩子必須往前衝時,父母會擔心他的安全,教練則是提醒他注意安全的方法。或者,孩子長大成人要外出獨立時,父母會捨不得孩子離開,但教練只會提醒他將來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為他預備在社會求生存的能力。

 

 

============================================

 (P77) .... 既然李曙符合條件,我便以假設性的問題問他的看法。剛開始,李曙很興奮,眼睛瞪得大大的,講了一大堆跳級的好處。等到我再讓他說出跳級的缺點時,他變得不再像剛開始那麼興奮,漸漸意識到一些負面的影響,譬如:「要如何跟年紀大一點的同學相處呢?」我一聽就知道他抓到重心,因為這是他自己思考過的,所以生活中的細節也會漸漸浮現在他腦海中,才會想到他與高年級同學的相處問題。

 

這樣的互動也是我比較想要的,我希望他在看待事情時,除了注意表面的好處外,也能關注到後續可能衍生的問題。他自己思考過的答案,其實跟我們的想法差不多,但是透過他自己的思考與決定,效果絕對比我們直接為他做決定要好多了。

 

 

============================================

 (P80) .... 在我們家,如果孩子不心打破碗盤或是杯子,他們的第一個動作一定是先處理碎片和菜渣,不會杵在原地用畏懼的眼神等待我們開罵,因為,我們從來不會因為孩子的小錯誤而責備他們,他們也知道我們在意的是:他們是否能夠自行解決問題。

 

「容許孩子犯錯,但後續處理更重要。」是我和太太經常彼此分享與互相提醒的話。俗語說:「父母親太厲害,小孩子就不怎麼樣。」這句話似乎有它的道理存在。如果父母太強勢的話,孩子就會畏畏縮縮的,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你問他問題,他也不敢回答。因此,我和太太經常相互提醒對方,避免成為太強勢的父母。

 

此外,在教養孩子時,夫妻兩人之中只能有一個人生氣,另外一個人非但不能火上加油,還得拉住生氣的一方。

 

 

============================================

 (P86) .... 我們並非特立獨行,不論哪一次決定,我們夫妻倆只有一個想法:「孩子還小,需要待在父母身邊。」即使我們願意給予孩子很大的空間與自由去追求他們的夢想,然而,在最關鍵的時刻,父母絕對不能放手!

 

我認為,孩子的成長期、青春期以及環境有重大改變的時候,都是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這些時期,孩子較難依靠自己的力量面對艱困的環境與挑戰,無助時需要身旁有人幫助他們很平順地度過這段轉變期,這個人最好是自己的父母。

 

平心而論,孩子真正需要父母的階段也不多,就這幾個而已。尤其青春期是他們生理及心理都面臨改變的時候,加上又是去異國這種重大變化的時刻,此時正是需要父母的時候。孩子變好或變壞,這是一個關鍵的時期。尤其青春期較易叛逆,想法受朋友的影響也很大。如果此時放手,萬一他學壞了,不僅孩子會後悔,父母也會很自責。

 

 

============================================

 (P88) .... 就現實層面來說,親友們的建議不無道理,但我就是捨不得。老大已經是個高中大男孩,但李曙不過是個小六生,還是個很需要父親在身旁的年紀,如果我接下來幾年沒有待在他身邊,就算我賺到了再多的錢,父子間消逝的兩、三年時光卻再也難以挽回。加上,我也看到很多親子分離或夫妻分離的例子,往往種下家庭疏離的種子。種種考量之下,我決定捨棄事業,把握全家相處的重要時間。

 

.... 他的故事,給我一個啟示:趁著孩子還願意聽父母的意見、還願意待在父母身邊的時刻,我們一定要好好把握住這些聚在一起的時光。

 

 

============================================

 (P90) .... 我知道,李曙對於我的提議是抗拒的,而這也是我要說服他的地方。首先,是他的交通問題。過去,我和太太幾乎是李曙的司機,他在課外所參加的樂團練習,都靠我和太太接送,如果我們走了,他參加這麼多活動,誰要開車載他去?即使他住在寄宿家庭,home爸和home媽頂多會在他上下學時進行必要接送而已,其他活動根本就不可能全程接送。如果他離開寄宿家庭去住校的話,也必須重新適應住校生活。換句話說,當初他想留下來與同學一起上學、活動的目的沒有辦法完成,留下來的意義也打了折扣。此外,如果他國三才回台灣,等於馬上要進入填鴨式教育,在適應上也會比較辛苦。

 

我記得,我花了將近一、兩個月的時間與李曙溝通,並分析利弊得失。每當他想出應該留在美國的好理由,我就必須一一反駁;他提出回台灣不好的可能性時,我也要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去支撐。如果我自己不夠篤定,他會懷疑我的說法,這個溝通將很難繼續下去。所以,他所提出來的問題,我自己幾乎都已經事先想過。漸漸地,他開始能夠心平氣和地與我討論,也慢慢能夠接受我的說法。

 

如同當年我為他編織去美國的夢想一般,此時,我也為他立下了另一個夢想:去歐洲。我告訴他,雖然他在美國只有兩年,但他的英文已經唸得很好,同時,他也取得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資優青少年認證,既然他著眼在全球化,日後他要申請大學時,美國不是唯一的選擇,歐洲也是一個選項,不一定非得待在美國不可。

 

 

============================================

 (P92) .... 我想,李曙願意回台灣的最關鍵因素,應該是他相信父母親的決定。我們堅持「孩子應該要留在父母身邊」,對於這件事,他始終沒有異議。雖然他看不到這個決定背後的真正意義,但因為他相信自己的父親,終究被我所說服,如同兩年前爸媽帶他到美國是個正確的決定一樣,現在回台灣應該也是個正確的決定。

 

不論去美國或是回台灣,親友們都一面倒地不看好,或多或少反應了社會的價值觀。然而對我和太太來說,呵護自己的寶貝長大才是最重要的考量。父母栽培孩子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絕不可或缺的原則就是「陪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總是盡量放手讓他們飛,但我一定會在旁邊看著,以免他們飛向危險的境域。

 

 

============================================

 (P100) ....「轉大人」就是他這個時期的寫照。此時,父母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孩子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把他當小孩子看待囉!」小時候,孩子很喜歡父母,可是等到青少年之後就不一樣了,他已經不太愛撒嬌,也不再像小時候那麼可愛,父母的心態要調整到「有點黏又不會太黏」,不然受到打擊反而是父母。

 

 

 (P101) .... 直接跟孩子做破題式溝通

除了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以外,我還會直接跟李曙「破題」,直接告訴他:「你現在是青春期,生理、心理及行為都會產生變化,這都是正常的,你在健康教育書上所看到的內容都是真的。你已經知道青春期對一個人的影響和行為模式了,所以也應該明白,這時候的你會有這些缺點很正常。不過,你要自己調整自己的EQ來度過青春期,這才叫做成長。如果你能夠看透的話,青春期裡很多不必要的煩惱,都可以避免。」

 

我發現,父母直接明確地跟孩子說明,大部分的孩子都還滿能接受的。而且父母一定要認清,孩子已經長大了,不需要再像小學生一樣事事提醒。如果父母凡事叮嚀,他可能有八成都不願意照你的意思去做。然而,如果父母只是挑比較重要的、關鍵性的事情跟他討論,他大概會聽得進去,甚至有事時還會主動來找你商量。

 

(P103) .... 隨著孩子不同的成長階段,父母對孩子說話的方式也應該跟著調整。我記得曾經一連好幾天叫李曙去剪頭髮,他都只是口頭應付一下,卻始終沒有去剪。我不想罵孩子,但又不希望他留著一頭長髮,正傷腦筋之際,看了韓劇「冬季戀歌」,發現裴勇俊的髮型很好看,於是我告訴他留長髮就要像裴勇俊一樣,可是要達到那種帥哥的境界,需要邊留邊修、每天整理造型,而不是一次留很長、都沒有整理。

 

一聽到可以像裴帥哥一樣,李曙顯得有點動心。孩子就是這樣,當你叫他理髮時,他不願意,可是父母換個說法,叫他剪得像裴勇俊一樣,他就願意了。只是留有造型的長髮,需要時時修剪,當他去修剪時,總是被修掉很多,一樣達成我希望他剪髮的目的。對我來說,即使他不是完全短髮,只要是經過修剪的長髮,有精神、有型,倒也無不可。

 

 

============================================

=> 記:這本書為父子合著的書,前半部為父親-李永恆所寫,後半部則為兒子-李曙所寫。父親講的是教育養育之道,兒子寫的是成長歷程以及轉換不同學習環境時,心情的轉折與所面臨的種種挑戰;文中並敘述了在英文為主的教育環境下,李曙自己如何面對困難、克服挑戰,進而獲得優異成果的過程,值得拿起一讀。在此僅摘錄作者一篇簡短的英文學習過程與心得:

 

(P115) .... 很多同學在註釋英文單字時,都在旁邊寫滿了中文。不過,我建議使用英文來解釋比較好,因為這樣可以省了「翻譯」 的步驟。

 

我剛到美國的第一個月時,一個小時可以背五十個單字,只是一個月之後全部忘光了!我發現,如果我們不是背單字,而是利用英文來解釋英文,就好像是在閱讀一樣,久而久之就可以在腦海裡留下印象,真的不必死背。譬如:"champion"這個單字,我們可以在旁邊寫上中文「冠軍」,或者用英文寫:"A person or thing that defeats all others in a competition." 或許,我們下次在跟別人聊天時,還可以說出"He defeats all others in this competition." 的句子,這樣不是一舉多得嗎?

 

同樣地,在心裡「說英文」時,如果持續用英文的話,不但能習慣隨口隨講而不會詞窮,更能讓英文的思考邏輯不會因中西混合而產生矛盾。譬如:英文的被動式如果用在中文上,句子會變得怪怪的。以下面這段話來看,開學的時候,老師問我的名字,並且要我自我介紹。

有的人可能會這麼講:

Hi, my name is Shu. I come from Taiwan. My English is okay because I have only learned it for 2 years.

 

但這麼說才是符合英文邏輯:

Hello there, I am Shu Lee, better known as Jeff. You see, I am just yet another ordinary student in Taiwan, where English is quite foreign to most people.

As a result, I might not be very good with too complicated grammar and words.

所以在學英文的那段時間,一定要把中文思考丟到一邊,完全讓自己融入英文的思維裡,而且要訓練到可以反射性回答,說出來的話才有意義。一旦習慣在腦中說話,再配合第一點的發音就可以讓說話更有料、更有味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