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書筆記  之  讓孩子安心做自己  李坤珊 著

 

============================================

 

(P15)  ....直到在文藻外語專校的那年,我的西班牙文老師江綺雯,在聖誕節前,送我一本鍾梅音的《海天遊蹤》,對我說:「李坤珊,你很有才氣,也很特別。有一天,你會像這本書一樣,影響著許多人。」我的老師,讓我看見「期望」的種子是如何的在一個小孩的心靈深處,稍稍著床、發芽。

 

============================================

 

(P27) 幫助孩子「成為自己」

每當有人訪問我,總喜歡問這麼一個問題:「在幼兒教育裡,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而我總會想起史帝芬的故事......

 

他是個四歲的小孩,四年前,他在離開我的教室前,對我說:「Sandra, I don't know why I am a good kid here, but I am bad everywhere.」(我不知道為什麼在這裡我是個好小孩,但在別的地方,我卻是個壞孩子?) 而我,卻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回答他。只能把這個過動、父母離異、一個星期去三個家的孩子摟在懷裡,任淚奪眶而出.....。

 

我問史蒂芬:「為什麼你會覺得在這裡自己很好?」他搖晃著身子,以我常說的話來回答我:「Because I am important. (因為我很重要)」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他複雜的家庭背景,我也知道他在別人的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麻煩。但至少,每天八個鐘頭裡,在小小的教室屋簷下,我為他經營了一個安心當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愈做愈好的窩,讓他覺得自己的樣樣都重要,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好,他的這個「自己」是良善的、是充滿著希望的。

 

============================================

 

(P31) ....模式一:從孩子的「堅持」了解需要,找到妥協

回到凱薩琳的例子。不管寒冬或酷暑,三歲的凱薩琳只喜歡穿裙裝,所以她每天都穿裙子。從「需要」的角度來看,凱薩琳的需要,一點也沒錯,她想要也需要漂亮。凱薩琳媽媽擔心她會冷,所以堅持冬天要穿長褲,從「需要」的角度來看,媽媽的需要,也很合理,因為她需要保護小孩不受凍。

 

但一方堅持不穿長褲,另一方則堅持非穿不可,於是「你贏我輸」的親子大戰,天天上演,從家裡戰到學校,從家務事變成了我(老師)的事 -- 因為我「需要」孩子們在零下幾度的冬天,到操場玩時,穿上長褲和戴帽子保暖,那是我的責任。

 

當我宣佈這項規定時,凱薩琳嘟嘴說:「我不要穿長褲!」她清楚的表達了她的需求。以下是我與她的對話(凱代表凱薩琳,師代表我):

凱:我不要穿長褲!

師:我知道你喜歡穿裙子,不喜歡穿長褲。

凱:我討厭穿長褲!

師:我知道你喜歡穿裙子!但天氣很冷,必須穿長褲保暖。我愛凱薩琳,不希望凱薩琳著涼生病。

凱:我不冷,我不喜歡長褲!

師:我知道你喜歡裙子!但天氣冷,穿長褲才保暖。你可以把長褲套在裙子下,或把裙子暫時換成長褲,你決定。

凱:我不喜歡長褲,我不要穿!

師:天氣很冷,你必須穿長褲保暖。我等你套上或換上長褲,再帶你出去。我們的戶外時間很短,假如你錯過,就只能等明天了。你必須穿上長褲,才能出去玩。

 

就這樣,我讓助教帶其他小朋友出去玩,我則不動氣的坐在教室裡等她。十五分鐘後,她很不高興的,把長褲套在裙子下,來到我跟前,說她準備好了,我讚賞了她的選擇:「你選擇了保暖,這是很好的選擇,我很以你為傲。」我也依照約定,帶她出去玩。但一到操場,她只能玩五分鐘,就得回教室了!

 

凱薩琳哭著走回來,因為時間太短。而我則以理解的口吻說:「我知道你還想玩,但你用了太多時間來決定要不要穿長褲。明天早點穿,就有時間玩了!」隔天,我只等了五分鐘。第三天,集合時間一到,她就自己拿著長褲,套在裙下,沒有掙扎,不用哭鬧,也有了足夠 的戶外時間,盡情與朋友玩。兩個星期後,決定穿長褲上學,因為她發現換來換去很麻煩。....

 

============================================

 

(P68) 大人應避免情緒帶著走

在處理幼兒的生氣事件時,大人最該避免的是,也被捲入幼兒的情緒裡。一旦成人也開始生氣,只會讓幼兒更困惑、害怕、生氣,更覺得這個大人不可靠。

 

開學第一天,早上八點四十五分。我搖鈴,請所有小朋友到教室正中央已畫好的橢圓形線上坐下。一直在教室裡繞圈圈的四歲新生史帝夫,拒絕合作。我的助教耐心的一直勸他,卻引發他憤怒的踢桌椅大喊:「我恨這裡,我討厭新教室,我恨你。」於是我示意助教接手團體的唱歌活動,我把史帝夫帶到門口的角落,對他說了幾句話後,他就跟著我,走到線上,坐了下來。助教驚訝的看著我。線上活動一結束,馬上問說:「你到底對他說了什麼?為什麼他能從那樣的盛怒,轉為配合你的指令坐在線上?」以下是我和史帝夫的對話:

 

「我知道你恨新教室、你恨新老師,你想回到雪麗老師的班上。」(幫助孩子指認情渚,記得使用孩子的話) 帝夫一直點頭。

「你好生氣!你好生氣你不能去雪麗老師的班上。你也好害怕待在這裡,對不對?」(幫助孩子釐清事件和情緒間的關聯性)「每個人都會生氣,生氣沒有關係。 」(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史帝夫說:「我不想來這裡,我真的很生氣。」

「我知道,你好生氣!你需要我抱一下嗎?」(提供安撫的建議)

輕輕的抱史帝夫幾下後,我說:「我知道,你好生氣,生氣沒有關係。」(再次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 「但你用力踢桌椅、對瑪莉老師大聲吼叫,這樣你會受傷、會把東西弄壞,也會讓想幫你的人難過,是不合適的。等一下我帶你去把桌椅扶好擺正,也去跟瑪莉老師說抱歉。」(幫助孩子了解自己這次所選擇的行為,是不合適的,及要如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現在必須回到線上,帶大家唱歌。你要跟我去,坐在我旁邊的線上嗎?還是你想坐在旁邊的小椅子上,看我們唱歌?」(提供目前孩子能做的選擇,幫助他往前走)

 

史帝夫年紀小,發這麼大的脾氣時,對自己的反應不但很困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在他身旁的成人,若能像鏡子一樣,先如實的指認他的情緒,他會立即覺得他被了解、接納。覺得自己被了解、接納後,氣憤的強度就會立即降低,也會信任大人真的了解、關愛他。有了信任的基礎,他就聽得進大人的調節建議,也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