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翻轉教育 (三)

讀書筆記之 翻轉教育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 著

 

(P145)
六把鑰匙,開啟學習動機
守則一:愛、陪伴,與支持
        --充滿愛的家庭,會給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讓他勇於面對各種挑戰。
守則二:合理的高標準
        --設定「適合孩子能力」的高標準,要求太苛或目標過低都不好。
守則三:真實的學習
        --連結知識與生活,創造孩子參與主導的機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守則四:探索與放空的必要
        --馬上知道答案就不好玩了!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才會讓他們不斷探索。
守則五:人際關係是動機的起點
        --師生溝通無礙、老師的讚美多過責罵,學生會更信任老師,
守則六:邁向目的之路
        --找到有意義的、對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將成為孩子一生的動力。

===================================================================================================================
(P148)
守則二:合理的高標準
--設定「適合孩子能力」的高標準,要求太苛或目標過低都不好。

關心「動機」的成人們,應該要認識「心流理論」:「心流」(flow)指的是做事時全心投入的感覺,白話的說,就是一種做事做到忘我的境界。這個詞是由著名理學家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lhalyi)所定名。契克森米哈訪問了全世界在各個領域表現傑出的人,藉此了解這些成功者的共通性是什麼?他發現,這些人在特質上沒有共通的因素,例如排行、有沒有貴人相助等;但是,這些人都表示,他們從小就會主動做一些事情,而且投入時會相當專注、渾然忘我。由於心流經驗會產生幸福感、滿足感,也就成了個體願意繼續投入的內在動機。

電玩遊戲就是運用心流理論最透徹的設計之一,當「心流」的經驗出現時,孩子既不感覺太吃力,也不感覺太容易,達到最理想的刺激狀態,這時他會埋首學習,忘記周遭的一切。所以孩子毋需大人催促,就有不斷闖關的欲望和勇氣。

政大教育學系教授詹志禹曾強調,孩子上如果有心流經驗,就能學而不倦。而促發這種內在驅力的方式,就是要設立清楚的目標;行動後能夠立即回饋;並且讓挑戰的難度和能力間達到平衡。

===================================================================================================================
(P155)
守則六:邁向目的之路
--找到有意義的、對世界或其他人有幫助的目標,將成為孩子一生的動力。

成千上萬的孩子(跟大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或許都遭遇過「不知為何而戰」的心情;明明不是我想做的事,為什麼要被迫滿足別人的期待?

《邁向目的之路》作者,史丹佛大學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發現了社會上大多數的年輕人都缺乏「目的感」。這不只會讓他們迷失在生活中,也會妨礙他們建立快樂與滿足的基礎。他解釋目標與目的的不同:「目標」是短期、立即的;而「目的」則是遙遠的、你想去的地方、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

對年紀很小的孩子來說,學習的原因可能不是想當史懷哲,而是單純希望師長摸摸頭說他好棒。年紀稍長後,就要跟孩子談談:「你一生想去哪裡?你需要什麼樣的能力才能到達那個地方?」訓練孩子把短期的目標組合成長期的目的。如果能找到這個終極目標的話,那很恭喜,因為這也將成為孩子一生的動力。

===================================================================================================================
(P173)
「生涯探索不會是一門『做結論』的課程,反而應該說是一門『發現問題』的課程。它的作用是觸發我們開始對自己的人生重新思索,而不是直接給予一條人生的便利通道。所以,請勿期待在這邊要找到什麼傳統式的答案。如果我們找不到好問題,就別想找到好答案;但如果我們找到了好問題,也就不必再去找好答案了。因為,『答案就在問題當中』。」清華大學通識課的生涯探索學程目標,清楚的為探索的無限可能,做了最美麗的詮釋。


===================================================================================================================
(P186)
究竟什麼是閱讀素養?根據各種國際評比指標,大略可統整為以下幾個層面:
*能夠理解並運用書寫語言的能力
*能夠從各類文章中建構出意義
*能從閱讀中學習
*從閱讀中培養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參與閱讀社群的活動
*由閱讀獲得樂趣

===================================================================================================================
(P203)
提問式教學,進行高階層評論

提問式教學是眾望所歸的靈藥。這種提問不要求標準答案,也不要求找表面資訊,而是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分析文本。推動提問式教學不遺餘力的師大國文系教授鄭圓鈴表示,「大家還停留在給知識的階段,沒有人想到教能力。」老師很認真,會進入理解或發展解釋的階段,但常是老師一個人在說。「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形成自己的論點。」鄭圓鈴建議,小學就可以進行高階層評論,例如,問孩子贊不贊成?為什麼?當我表達意見時,我採取哪種方式?有沒有效果?恰不恰當?有其他想法嗎?

「但我們的檢核方式,還是讀書心得。順著作者的觀點,是一種依賴性的思考,」鄭圓鈴很無奈。而且學生會揣測老師心中的標準答案,會問:「我這樣說對不對?」他不敢質疑、批判,台灣學生都是乖乖牌,說不出為什麼反對或贊成。

鄭圓鈴開辦的「提問式教學工作坊」,培養出一批種子老師,嘗試以學生為主的各種教學可能。

(P204)
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問

台北縣福和國中老師林雯淑的國文課,就充滿了師生互動的火花。例如教孟子(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一文,她讓學生先瀏覽課文,再用自己的話說出大意。然後抓出文本架構,請學生分六人一組,找出孟子用以證明其立論的三個例子,並且做出表格,分析他們成功原因、憂患的環境等,然後再分別報告。最後還要學生去找現代版生於憂患的例子。

教學八年的林雯淑表示,提問最重要的是確認這堂課要教給學生什麼?然後再想用何種方式讓學生駕馭文本,提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分組討論特別重要。

她很少逐字講解,但改變教法五年下來,她發現學生比較有整體概念,想法比較多元。連最怕文言文的學生也反應,經過這樣的討論整理,較容易了解課文,尤其「對同學說的話比老師的還印象深刻」。她的部落格「國文好好玩」,也放滿她設計、孩子手腦並用、靈活有趣的作業和活動內容。每個週末,她還把八成為開放性問題的大陸中考(相當於基測)試題,選擇性讓學生帶回家當功課練習。

===================================================================================================================
(P225-226)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教育心理系特聘教授巴瑞‧齊莫曼(Barry J. Zimmerman)透過有系系統的研究,長期深入探討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歷程,他將上述自動自發的過程稱為「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齊莫曼研究指出,高學習成就的學生,就是擁有並高度掌握「自律學習」的良性循環。齊莫曼更具體歸納,幫助學生發展出五種基本技巧,就能夠幫助學業學習上的進步,包括:
一、更有效的規劃和利用時間,
二、文章理解與摘要能力,
三、學會做筆記,
四、有效的預測考試內容並做準備,
五、有效的寫作技讓。

齊莫曼強調,當學生能「學會學習的方法」,能感受到擁有學習的主控權,這就是內在動機的主要來源,也才能因此產生自發性學習。


===================================================================================================================
(P228)
三大領域,九大關鍵能力

全世界都在重新定義孩子在學校必須學習到的「能力」(competency)。能力不僅僅是知識和技巧,還包括態度和價值,才能面對未來複雜的挑戰。OECD提出在三大領域中的九大關鍵能力:
*必須靈活利用工具:
 包括利用語言、象徵、文字的能力;利用知識和資訊的能力;以及利用科技的能力。
*必須在異質性的團體中互動:
 和別人相處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處理解決衝突的能力。
*必須能自律行動:
 採取對社會負責的行動;主導終身計畫的能力;維護權利、利益、權限和需求的能力。

===================================================================================================================
(P232)

專案學習印證了美國一句諺語:「告訴我,我會忘記;給我看,我會記得;讓我參舉,我會了解。」越來越多研究和實例顯示,專案教學不是為了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協助學生主動去探究、去找資料、去想辦法解決問題。學生喜歡、而且能夠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更能持續。


===================================================================================================================
(P235)
自學力革命,父母不能缺席

在重視和支持孩子的技巧發展過程中,父母扮演關鍵角色,只有父母、老師和孩子一起合作,才是最強大的學習關鍵。

各種研究顯示,自學力源自父母的期望,及對孩子學習和成就的間接支持。孩子在學校學到的某項學習技巧,例如數學解題技巧或閱讀、寫作技巧,必須投注大量時間,自己去練習。很多功課或作業必須在放學以後完成,父母可以在這裡著力。例如,協助孩子安排時間,減少競爭要求,並且獎賞孩子在技巧上的小小進步。當練習變成孩子日常生活的例行部分時,學習的技巧自然可以逐漸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
(P239)
從錯誤中學習,效果加分

我們要求他們更有效的去看待老師的回饋和評語。因為他們考得很差,所以會覺得這種回饋是一種對自己的處罰。但是我們希望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自我反思法就是考前先要他們預測自己能考得多好,考後再讓他們回想一次。

如果考前的判斷錯誤,我們提供一個補償機會。他們要修正自己算錯的數學題,而且要解釋為什麼會做錯,然後再解同一類型、但內容不同的題目。

如果這幾個步驟都做對了,我們就把他在考試時被扣掉的分數加回去。所以他們了解到,如果能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對自己是一種加分。學會這種自我反思法的學生,數學成績變好了。

另一個發現是,獎勵辦法很重要,尤其把考試時被扣掉的分數再加回去,對學生的意義更為更大。很有趣的是,老師們反而不太願意把分數再加回去為擔心學生「不會在第一次考試時就全力以赴!」

===================================================================================================================
(P263)
傳統價值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

多元複雜的社會樣貌,常讓父母很混淆,以為過往的價值再也不適用。其實基本的價值觀,如誠實、同理心、正義感、謙遜、尊重等,乃至於看似八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文化裡的「終極價值」並沒有、也不應該改變。道德、信仰與價值,仍然是引領子終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指導綱領」,值得父母殷殷叮囑,時刻看管。

....但是民主多元時代的品格與價值教育,不是要培養一個「乖乖聽話」的孩子,而是在複雜的環境裡,仍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即使沒有一個發號施領的「權威者」,仍有內在不被影響的價值主張。這需要透過多元開放的討論歷程、啟發同理心與感動,幫助他們建構出「自己的」價值框架,而不是拿東西直接套在他們身上。

譬如從小開始,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討論家裡的規範,參與制定學校的班級公學。「參與討論」讓孩子把「聽別人的」的無奈,轉變成「我覺得這樣很好」的積極。


===================================================================================================================
(P278)

....我們首次提出,「品格」有兩塊重要的基礎:一是追求畢越的成就品格(performance character)和追求良好德行的道德品格(moral character)。「成就品格」是在任何領域追求卓越的能力。如:企圖心、自信、創意、勤勉、好奇、挫折忍受力等。「道德品格」則是和他人維持友善關係、自制和負責的德行,如:同理心、友善、誠實、耐心、合作、謙虛等。

===================================================================================================================
(P286)
最能有效預測孩子未來能否擁有幸福的關鍵是:童年時是否常常和父母一起用餐。

家庭裡的餐桌時間,往往就是分享的時間、也是最好的教育時間。
我們家有一個傳統,就是每星期五,我的三個小孩和祖母一起晚餐的時候,都要分享一件開心的事情或是一件自己做的好事。

剛開始也會覺得找不出好事講,但全家都會一起認真做這個分享,從祖母開始都會仔細思考。後來形成一種家庭氛圍,我的小女兒每週都會很認真的想,有哪些開心的好事,週五可以和祖母分享,這也改變了她看事情的角度。

....從大量研究看到,擁有好的家人、朋友的健康人際關係,才是形成長期幸福最重要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