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之 翻轉教育 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 著

 

(P83)
....2017年,美國中小學教科書將全面電子化,預計帶動媒體與出版商大量開發中小學電子教科書,搶進這五十五億美元的市場。

其中,Discovery開發全方位線上教科書Techbook,適用於各種載具,可按學區需要,提供客製化服務;蘋果電腦結合美國三大教科書出版社,出版線上教科書iBooks testbooks; Google則推出Google in Education,提供各種學校需要的工具和資源,甚至開發硬體戴具...

---------------
三個E,拆解美國成功關鍵字

探訪美國數位教育,我們發現有三個成功關鍵字:Equip(裝備)、Empower(授權增能)、Engage(參舉),值得國內參考。

===================================================================================================================
(P90)
可汗學院,是一個免費的教育資源網站,是目前全世界使用率最高的二十四小時「網路家教」,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Google員工的孩子都曾受惠。
可汗學院最著名的,四千多支各十分鐘的數學、科學、歷史、藝術等教學影片(內容符合從小學到大學的程度),以及相配的互動式習題。每一個大人小孩只要登錄上網,就獲得一張專屬的「知識地圖」,提醒你還可以挑戰的領域,也留下一份個人的學習記錄;在哪一題花了多少時間?哪類練習重複做了幾次?截至二○一三年十月止,可汗學院影片的觀看率已達三億次。

(P94)
透過我設計的軟體、影片、各種練習、直接的教導,讓表弟妹們有機會自己去練習,把所有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累積的落差補起來。那些影片容許我的表弟妹(以及現在的很多很多人)重複觀看、學習,不用感到丟臉或害羞。多少人曾因為害羞、覺得丟臉,不敢承認自己忘記學生時代學過的東西?
影片的價值在於,沒有人會來評價你,你可以自己決定觀看的時間、速度。如果哪裡不懂,你可以把影片停下來、去請教別人、去看另一段影片,也就是說,影片把學習經驗個人化,讓學習者覺得安全。
我設計的軟體可以蒐集孩子的學習狀況和成效,讓做為老師的我可以看到哪裡出現了問題,可以在哪裡補強。通常,老師不會發現每個孩子卡在哪裡,但現在電腦裡就有每個人的學習數據資料庫,一目了然。

===================================================================================================================
(P103)
超酷歷史課:每個人都是蘇格拉底

站在身高近兩百公分的阿姆斯壯(Anthony Amstrong)老師面前,我覺得自己有如「哈比人」。...他大學曾參加籃球校隊。...他相信,「學習應該像打籃球,每位球員苦練後,就實際上場打球,才會感受到自己的力量。」但很多孩子的學習,卻像「一直在背誦一本關於球賽規則的書,但從未真正打過一場球。」
阿姆斯壯在加州舊金山灣區迪馬中學(Del Mar Middle School)八年級的「美國史」課,開創了一個活用數位科技的全新教學模式,「翻轉」了傳統教室。

課後:學生上網自行看內容、寫測驗
所有課程內容、作業、測驗、時程,全部放上「維基空間」(Wikispaces)。

他將整學年的課本內容(美國內政、外交、政治等),融會貫通成三大主軸:「籌組政府的目的是什麼?」「如何設計一個能保護人民權利的政府?」「政府何時應該帶領人民進入軍事衝突?」學生每天連網進入這個合作學習平台,利用老師提供的多媒體資源(國會圖書館「美國記憶計劃」、歷史頻道等)學習。他鼓勵學生看國內外電視新聞,並和學到的歷史事件做連結。

學生完成上傳網路的小論文、研究,多半是為了期中或期末的大型專案,包括自行錄製的一分鐘口頭報告。準備好了,就可以在規定的期限內,隨時登入Quia.com做計時線上測驗;如果成績不佳,還可以用不同考題再考一次。網站自動向老師回報個別和全班的學習含果。
阿姆斯壯表示,整個課程設計是要讓學生自己主導學習,他發現學生會一考再考,「因為他們有強烈要學好、學會的動機。」他也會和一直考不好的學生面談,以了解該如何幫助他。


驗收:課堂上進行「蘇格拉底研討會」
這樣看來,歷史課幾乎像是線上課程了,那,每天那堂五十到八十分鐘的實體歷史課,是做什麼呢?
課堂上,全班進行「蘇格拉底研討會」。
當所有知識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學習絕不可能只為考試,「告訴我Google上找不到的東西,並且成為獨立的學習者」成為他教學的座右銘。

阿姆斯壯很少「講課」,他用各種方式引導的討論,教室裡的桌椅安排經常因討論形式而有所改變。

「我希望學生上完課,具備歷史知識的基礎,對政府的功能和角色有所了解,並且基於學過的史實,能夠形成自己對政府、法案的論述」阿姆斯壯表示。

全班圍成一個大圓桌的「蘇格拉底研討會」,就是讓學生練習「文明對話」的好機會。一方面練習口語溝通能力,一方面練習站在自己的立場表達意見。

通常,阿姆斯壯給一個有延展性、開放的主題(或歷史人物的角色扮演),邀請全班自己先獨立思考,再兩到四人一起討論,最後圍成一個大圓桌共同討論。阿姆斯壯只控制時間,及提醒學生注意彼此的發言次數。學生自己輪流發言,可以有不同意見,但言論必須以所學內容為依據。「我贊成/不贊成,因為.....」「這是我的看法,理論基礎來自.....」學生切身了解,原來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裡就產生智慧,因為智慧來自看到事情的複雜性」阿姆斯壯觀察。


===================================================================================================================
(P144)
「對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一個人的一生,它不只賦予人生意義與快樂,也賦予了人生學習與追求成就的動機。目的在順境時帶給人喜稅,在逆境的時候,帶給人復原力。」威廉‧戴蒙在《邁向目的之路》一書中特別強調,有意義的目標,才能讓動機生生不息,非常值得所有教育者參考。
學習動機是學習的起步,也是成敗的關鍵。但動機關乎什麼?如何誘發?需要哪些環境和前提條件?對多數教師和家長來說,卻是陌生的黑箱子。
釋放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導權,呵護並滋養孩子們的「嚮往」,相信他做得到,或許是關心動機的家長和老師們,應該先有的心態轉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