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之  我不是天生會當媽  王麗芳 著

 

============================================

 (P25) ....Green House的義工吳玥玢老師告訴我:「孩子的每一個傷痛,父母都要跟她一起去面對,不懂也該說到她懂,讓她知道媽媽了解她的傷痛。」

 

這一席話打醒了我,我竟然忘了當我們認真面對傷痛時,就代表傷痛已經遠離。我以為時間可以解決一切,我以為孩子的痛過一陣子就會好,然後,我卻忘了只有面對才能解決問題,也忘了我不該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傷痛。

 

 

 

============================================

 (P37) ....我們很少教孩子在生活中品味快樂,吃飯沒有吃飯的快樂,遊戲沒有遊戲的快樂,我們甚至無法讓孩子爬到樹上看雲的變化,發呆一下午,享受發呆的快樂。

 

我們不讓孩子在生活中品味快樂,然後,我們卻總是教孩子比較:「非洲的小孩都沒得吃,你已經很幸福了,不要不知福。」、「你看電視上的小孩被爸爸媽媽丟在路邊,你已經很幸福了。」、「你比某某某幸福多了,不要不懂得感恩。」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教孩子「在別人的不幸中,看見自己的幸福。」

 

我希望孩子學會感恩,因此,出門的時候遇到輕輕的微風吹拂著臉龐,我會抱起女兒告訴她:「寶貝,這是風,風吹在臉上的感覺好舒服、好幸福!」夜半時,我會陪她躺在床上,看著不想睡的她,告訴她看著她的臉龐我有多幸福。吃飯的時候,告訴她今天好幸福可以吃飽飽;等公車的時候,告訴她可以坐高高看街景好幸福;下雨的時候,告訴她可以看到雨景、可以撐著傘走在路上很幸福;冬天夜裡蓋著溫暖的棉被,我會說好幸福;夏天走進涼爽的屋內,我會閉著眼睛感受冰涼的空氣,告訴她我好幸福。

 

 

 

============================================

 (P42) ....女兒兩歲十個月時,學習能力很強的她每天總會給我許多不同的課題;用剪刀學美容院阿姨幫自己剪頭髮、吃別的孩子的醋而每天要我餵她吃飯、累積幾次被某個孩子打的怨一次打回去、在自己全身塗抹顏料、上音樂課時不聽指令滿場跑等。

 

每天,我都必須面對她給我的功課,而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想盡不同的方法來讓她了解,讓她思考,讓她學習。

 

孩子怕剪頭髮,我抱著她站在美容院門口,看著美容師幫客人剪頭髮,在她耳邊輕輕告訴她美容師一天的工作。孩子上音樂課不聽指令,我了解她或許用眼睛觀察,很少用耳朵聽,所以我在家用浴巾蓋住她的臉,在她面前敲鍋子、敲桌子、擤鼻涕、撕紙、笑、哭等,讓她猜聲音,讓她一次又一次去聆聽週邊的聲音,而不是在教室中對著她大罵。孩子將自己全身塗滿顏料時,我默默看著她身上漂亮的衣服一一掛彩,拿著鏡子讓她看自己開心的樣子,也讓她自己努力擦掉身上的顏料。

 

每一個孩子給我的功課,我都認真地一一去面對,努力讓她知道前因後果,努力讓她了解所有一切,努力陪她一起想辦法,努力讓她承擔後果,努力讓她在一次又一次的問題中習慣去思考原因、找出答案、解決問題。

 

 

============================================

(P46) .... 很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經常告誡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講話,然而,最近我常在思考,如果當我被關在家中當全職媽媽的那一段時間,沒有努力去認識這些陌生人,那麼,現在的我應該還守在家中罹患憂鬱症了吧。

 

為了幫孩子找玩伴,為了尋找有共同理念的父母,我努力跟陌生人講話。我跟早我半個月從月子中心畢業的崴媽約出來見面,我在公園跟有同年齡孩子的全職媽媽攀談,我在咖啡廳跟隔壁桌帶著孩子的媽媽聊天,我在社區活動中心的親子教室跟陌生的媽媽聊天,我在貓頭鷹圖書館跟那邊說故事的媽媽互相交換資源。我甚至在網路上認識志同道合的媽媽,也透過在網拍買華德福娃娃的材料包而跟教做娃娃的媽媽約出來見面學做娃娃,然後變成了好朋友。更因為我不怕跟陌生人交談,我遇到了幼教體系中非常優秀的教授。

 

有了孩子之後,我發現我的社交變得更多元,我不畏懼跟許多全職媽媽交朋友,也不畏懼去認識更多陌生人。因為這樣,我想我永遠不可能跟孩子說「不要跟陌生人講話。」

 

我的孩子或許未來不會再有兄弟姐妹,如果她的個性被培養成永遠不敢跟陌生人講話,會不會因此造成她人際上的問題?不跟陌生人講話,就無法做生意,不敢賣產品給陌生的顧客,就沒有財源;不跟陌生人講話,就無法遇到知心的朋友與共度一生的伴侶;不跟陌生人講話,就無法在街上展露笑容;不敢跟陌生人講話,就會錯過人生中許許多多的美好。

 

或許很多父母害怕在這種治安敗壞的年代,讓孩子與陌生人談話會遭遇不測,然而,很多孩子遇到的狀況是被認識的大人帶走,甚至是連騙都不用騙,直接扛上車。問題其實根本不在於陌生人或熟人,而是在於孩子對於他人話語的思考能力,以及面對不友善提議時,該要拒絕的勇氣。

 

.... 我不是不怕治安的敗壞,然而,我更怕的是看不到女兒在面對每一個陌生人時臉上耀眼的笑容,因為,我希望在她人生中的每一天,都可以用這樣的笑容去認識每一個新的人、新的事物,與新的可能。那才是她該擁有的幸福人生。

 

 

============================================

(P50) .... 美國有一項兒童心理研究顯示:童年未被體罰的孩子,成年後的智商高過童年常受體罰的人。

 

.... 我回想我對女兒的作法:在她打破碗的時候,我會把家中所有材質的碗全部拿來讓她摔,一個個讓她了解有些材質會破,有些不會。在她不知道什麼是尖銳物品而拿著剪刀玩時,我吹了許多氣球,一個個用剪刀刺破。我努力想讓她知道,尖銳的東西可以刺破氣球,也可能刺傷她的肉。在她因為好玩而把塑膠袋套在自己頭上的時候,我努力嘗試告訴她窒息的原因,看著她不懂的樣子,我整晚想辦法把蠟燭放在玻璃瓶中,讓她了解空氣存在的意義。

 

透過這些過程,我了解到當我知道不需要體罰時,不只讓我自己,也讓孩子每遇到問題或做錯事時,可以用她小小的腦袋去思考解決的辦法,用她的眼睛去看媽媽的解決方式。而每一次的犯錯、每一個問題,都是她腦力激盪的最好時機,而不是腦袋放空地讓打罵的恐懼占據全身。

 

孩子犯過愈多的錯,學到的東西就愈多。

 

女兒兩歲多時,每次不小心打翻整包零食或做錯事,我都會看著那一地的殘局問:「是誰弄的?」這時女兒會很開心地舉手且大聲地說:「是我!」一旁的人甚至會笑女兒不知死活,因為他們總以為我要打孩子了,而她還如此開心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他們不知道,女兒是多麼開心地去面對自己的錯誤,又是多麼開心地準備看媽媽又要跟她玩哪些遊戲,帶她了解哪些事情。

 

我知道或許當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犯下的錯誤不再是打破碗、弄倒零食、小孩之間的肢體衝突,但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我會知道那是成長遇到了某些問題,而這個問題總該讓她勇敢面對,也該讓我們一起去解決。

 

 

============================================

(P55) .... 所謂的「不要輸在起跑點」,誰又能告訴我,孩子的人生,到底該定義為「短跑」、「長跑」,還是「馬拉松」?

 

如果孩子的人生是一段長跑,我是不是該教會她在過了求學的二十幾歲後還懂得如何面對自己、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家人對話、如何看待人生的許多事情、如何愛一個人、如何不愛一個人、如何管理金錢、如何面對自己與他人的情緒、如何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感受到微風吹到臉上的幸福、感受太陽晒在自己身上的快樂?

 

我是不是應該在這幾年,帶著孩子去感受風、感受雨、感受土、感受水、感受爬樹的樂趣、感受玩躲避球的刺激?我是不是該讓她在這幾年跟朋友吵架、跟朋友爭執,跟著朋友一起快樂,跟著朋友體會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而不只是下課十分鐘?

 

我不希望孩子以後因為不懂得跟情人或配偶相處,而走過坑坑洞洞的情路;因為無法在沒有電視跟網路的時平靜面對自己而恐慌地用酒精麻醉自己;因為學不會感受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而用購物來填滿心中永達填不滿的洞;因為不曉得如何面對他人的威脅利誘而毀了自己的人生。

 

我不希望孩子把所有時間拿去拼了一個畢業後用不到幾次的學歷證明,卻放棄了許多可以讓自己人生更美好的功課。

 

============================================

(P59) .... 有一天,親戚六歲的孩子因為媽媽住院來我家過夜,那晚,他問我爸爸為何不帶他回家時,我告訴他:「因為爸爸要去照顧媽媽呀,不然你去照顧媽媽好了。」孩子回答我:「我才不要,媽媽會把她的病傳染給我。」聽到這樣的話,我一把怒火往上冒,一問之下才知道是爸爸告訴他的。

 

我知道醫院是個有許多病毒的地方,但那也是一個最能體現生命的地方。很多人都說孩子不要常常進出醫院,而事實是,沒有人會願意無緣無故經常帶孩子去醫院玩。我們害怕孩子會感染疾病而不讓他們進出醫院,卻忘了告訴他們,如果醫院中躺著的是自己的父母,即使是嚴重的傳染病,不管自己幾歲,都必須付出照顧與關懷,就如同父母對待自己一般。

 

我們怕照顧生病中的父母,擔心去醫院探望生病的親友會占了孩子念書的時間,卻忘了當孩子有一天生病的時候,那張文憑不可能換來親友的關懷,也換不到朋友的照顧。

 

當我們告訴孩子:「媽媽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你好好念書就好。」時,我們總要想到有一天,當自己年老躺在病床時,孩子會對妳說:「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照顧妳。」或是:「妳孫子功課很忙,沒空來看阿嬤。」

 

.... 醫院的病毒不一定會傷人,但教出一個冷漠的孩子,不但會傷人,也會傷了自己。現在的我在很累的時候告訴孩子:「媽媽很累,請妳凡事自己來。」現在的我,只要生病了,就會要求老公挪出時間照顧我跟孩子。現在的我,即使感冒了,也會張開雙手擁抱需要我擁抱的孩子,而不會奮力推開她說:「不可以抱抱,要是媽媽傳染給妳怎麼辦?」

 

因為,在孩子身上,我懂得無私付出的幸福,而我希望她也可以對父母和所有身邊的人,有將心比心、無私付出的同理心。

 

 

============================================

(P147) .... 有一次,我跟一群媽媽吃飯,其中有個媽媽對著她的孩子一直罵:「你看你又吃得滿地都是。」、「誰叫你站在椅子上的?給我坐下。」、「湯匙你是不會拿好是不是?」「不可以玩水杯、會弄濕。」就這樣一直罵,甚至很氣地說:「所有小朋友就你最壞。」

 

那個媽媽氣憤地看著我說:「遇到這樣的孩子,看妳會不會氣死!」

 

我看著她的孩子,笑笑地說「不會」,接著,我坐到那個孩子旁邊,握著他的手一步步教他如何用湯匙吃飯,如何用水杯喝水、如何請媽媽幫忙夾菜而不需要站在椅子上爬上桌自己挾。我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也很開心地學著喝水、吃飯,大家用餐的氣氛也好多了。

 

那天後我常在想,是不是我們連吃飯都沒有受到大人真正用心的教導,而只是在一堆怒罵中慢慢自我學習?我想起小時候吃飯時沒有把碗捧起來就會被罵,打破碗就會被父親白眼,吃飯姿勢不對也要挨罵。可是,我似乎從來沒看過父親示範真正得體的用餐方式,而是在白眼與責罵中自己一點一滴地學習。

 

我不懂為何學習一定要在怒罵中?我也不懂為何學習一定要在恐懼中?

 

 

============================================

(P162) .... 女兒兩歲三個月時,我幾乎已法再一手抱著她洗頭了,我也無法跟別的媽媽一樣,不管孩子子的恐懼就莫名往她頭上淋水沖頭髮,幾次這樣做,女兒總是哭著往我身上抱,小小的身軀哭到發抖。我不想讓孩子在恐懼中學習,所以我無法認同別人教我的方法:「反正多哭幾次就好了。」

 

後來,我買了一個兒童專用的洗頭椅,椅子可以往後躺,就像在美容院洗頭一樣,媽媽可以在背後幫孩子洗頭沖水,也不會淋到眼睛。但是,女兒依舊抗拒,她不知道往後躺之後,我會在她後面做什麼,所以她會一直轉過身來看我,也很怕我手上的水是不是又會往她頭上淋下去,讓她嗆到。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我想了很久,有一天,我請老公帶我們到美容院,由老公抱著女兒站在我旁邊,看我躺在洗頭椅上讓美容院的小姐幫我洗頭、沖頭髮。女兒有爸爸的陪伴,所以很安心,也很快樂。

 

老公抱著女兒,輕聲在耳邊告訴她:「現在阿姨在幫媽媽倒洗髮精,接下來是按摩頭皮搓泡泡,這樣泡泡才能把髒東西跟頭髮上的油脂洗掉。現在要試水溫了,然後幫媽媽把泡泡沖乾淨.....」

 

就這樣,女兒看完我的洗髮過程後,從那天晚上起,她就非常開心地每天躺在洗頭椅上讓我跟她玩美容院的洗頭遊戲。從此之後,孩子不再對洗頭有所恐懼,我也不需要一手抱著越來越重的她,一手快速地幫她洗頭。

 

 

.... 孩子一歲時,我會將家中所有的水盆都裝滿各種溫度的水,一盆一盆讓孩子試溫度,從冰的、涼的、溫的到燙的,一個個讓她試。之後,每當有人端湯走過來,只要我說:「燙燙!」她就會直覺地避開。

 

什麼是「大」、什麼是「小」?這個是什麼東西?那是什麼聲音?面對生活中的一切,我會抱著她,眼睛直視她,像對待大人般認真解釋給她聽,也讓她自己去觸摸,自己去感受。我習慣花時間慢慢解釋給她聽,讓她自己理解。

 

 

.... 女兒從小去的Green House裡有個義工老師會在固定的時間教孩子自己用餐,那個老師所用的餐具都是瓷器與玻璃杯,我也買了不少瓷碗和玻璃杯給孩子用。

 

一開始,女兒跟別的孩子一樣會摔破杯子,每摔破一個杯子,我就會抱著蹲在玻璃碎片旁邊,輕聲、溫柔地反覆在她耳邊說:「寶貝,這是玻璃做的,這是會破的、會破的、會破的、會破的。」

 

接著,我跟她說明腳踩到玻璃會流血,要擦藥,如果傷口太深就要看醫生,所以請她坐在椅子上看媽媽如何處理。然後,我將她放在椅子上,讓她看著我一片一片地收拾玻璃,我會拿一片湊近給她看,告訴她:「妳看,玻璃破掉了。」

 

最後,我會告訴她如果有小玻璃碎片沒掃乾淨,踩到了也會受傷,因此我在她面前用吸塵器吸地板給她看。又告訴她為了怕收垃圾的阿姨受傷,必須把所有碎片收好,用報紙包起來,最好寫上「玻璃碎片請小心」,然後才可以丟掉。

 

 

============================================

(P170) .... 我會坐下來溫柔地抱著她,在她耳邊輕聲細語地不斷問她問題,等著她一個又一個的答案,隨時給她一個親密的吻。孩子還小,有時聽不太懂我的意思,但是我喜歡她哭到一半忽然認真思考的表情,然後又繼續哭著回答,接著再思考我下一個問題。

 

我從不幫她找原因,也不直接要她道歉。我希望她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吵架和打架,學習思考衝突的原因,設想對方的堅持與感受,感覺衝突的過程,找出解決的方法和吵架的方式。

 

人與人相處一定會有衝突發生,然而,衝突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會處理衝突的人。或許有些事看起來無解,但只要用心面對,也許可以找到方法。有些事真的沒辦法解決,但是當你真正讓對方看到你面對與試著了解對方心情的態度,其實衝突就解決大半了。

 

 

============================================

(P179) .... 我在因緣際會下接觸了Green House這樣專為孩子們設計的空間,一開始我也覺得那裡不過就是一個大一點的客廳,然而,雖然沒有刺激炫目的玩具,我卻可以在那樣的空間中讓孩子自由地玩,自己則與其他媽互動聊聊育兒的點點滴滴,一方面自己可以透透氣,也讓孩子交朋友。

 

後來我才知道,Green House最大的特色是每一個時段會有不同的義工老師,這些具有蒙特梭利專業資格的各大幼稚園教師,每個星期有一天會義務到Green House帶領孩子成長,也提供媽媽們許多教養建議。

 

我是在Green House看著老師幫孩子們準備用餐,才知道孩子們也可以得到像吃法國料理般的用餐享受。我是在Green House看著老師帶著孩子擦玻璃,自己學著洗衣服、榨果汁、切水果、整理自己的餐具,才知道原來即使孩子只有兩歲,也有無限的可能,只是大人限制了他們的發展。我也是在Green House看著吳玥玢老師陪我女兒在陽台上哭了一下午,聽著她號哭,哭累了後在老師的誘導下,才知道原來孩子打人後不肯道歉,其實是在報一個月以前的老鼠冤。

 

因為認識了這些老師,讓我受益很屬多,也讓我成為很多人求助的對象。朋友的兩歲兒子有一陣子忽然很喜歡摸自己的性器官,還會到處現給別人看。有的人人看到孩子做這樣的動作就是一陣斥責,有的則會有嫌棄的語言。這些對孩子不但沒有幫助,還會讓孩子有不好的認知。朋友求助於我,我則轉向Green House的吳老師求助。

 

吳老師先是跟一般教書一樣,告訴這位媽媽要全家一起跟孩子洗澡,讓孩子了解父母跟孩子不同的身體構造。除此之外,吳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媽媽幫孩子換了寬鬆的內褲?」

 

原來,臺灣的長輩喜歡男孩子穿的內褲最好寬鬆且通風,才不會影響孩子未來傳接代的大責,卻忘了當內褲的包覆性不夠時,男孩走路或跑步時性器官會晃動,玩的時候,性器官也會動。如果是蠶絲的材質,更會撩撥孩子的觸感,就像情趣內衣一樣。

 

孩子不管如何活動,都會覺得跨下有東西晃動,這會激起孩子的好奇,也會影響專注力,讓孩子在任何時候都無法專心。因此,只要一有機會,他就會脫掉褲子或把玩、或研究,也會現給其他人看。

 

這個時候,大人對於兩歲孩子玩弄性器官的動作表現出斥責、不耐、丟臉、鄙視的表情,都會讓孩子的性認知受到偏頗。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只要跟孩子好好解釋身體的構造,再換回包覆性好又透氣的內褲就可以解決了。

 

父母們問老師的問題、老師們解答的答案,這一切讓我學到許多教養上的點點滴滴與枝枝節節,而這不是我當媽的那一天就會懂的。

 

(P182) Green House是一個屬於0~四歲孩子的空間,每一個時段有不同的義工老師,有些老師會帶親子課程,有些老師教孩子自己用餐,有些老師負責解答孩子的情緒問題等。在這裡,孩子可以認識朋友,父母則能向老師請教關於教養上的問題。

為了服務廣大的媽咪寶貝,這裡除特定國定假日休息外,全年無休(星期六、日等例假日照常開放)。

預約電話:(02)2705-2639(預約參加者須為孩子直系親屬,且成人須穿襪,每一時段收費300元)

開放時間:09:30~12:00/14:00~16:30

地址:臺北市信義路四段235號5樓之一

 

============================================

(P185) .... 當了媽媽之後,為了教孩子不能用哭鬧的方式得到想要的東西,我先是拒絕女兒的要求,然後蹲在她身邊靜靜地陪著她,讓她痛快地哭好幾個小時,直到她累到睡著。即使她在夜半時候哭得太淒厲,讓我被檢舉家暴,警察找上門來,我也不介意。

 

我更不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為了自己的面子,不顧孩子的尊嚴當眾打罵她,只為了讓別人看到「大家看!我有在教小孩」。

 

我不會在孩子受傷的時候馬上飛奔而至,除非她開口需要我幫忙。我不讓她以為受傷了大家都該發現而前來安慰,而是不斷教導她當需要別人幫忙的時候,就必須開口尋求協助。於是,當她每次騎車摔倒踫在地上哭,就連路過的行人都好心幫她扶車時,我依舊在一旁等著她開口,忍受著每個旁人對我這個媽媽不以為然的表情。

 

當孩子逛街走在路上,看到路邊有人在拉小提琴時,女兒跟我說:「媽媽,來跳舞吧!」我會為了讓她懂得在生活中找到每一個快樂因子,就挽著她的小手在人來人往的路邊,隨著小提琴的音樂瘋狂地舞動,不管路人如何看我。

 

當女兒跟我說「我不想跟某某某玩,因為他打我」時,我會為了尊重她選擇朋友的決定,告訴她:「好!如果妳跟某某某一起會被打、被搶玩具、會受傷、傷心、難過的話,那就離他遠遠的,不要跟他玩了。」不管對方媽媽有多生氣與不諒解。

 

為了尊重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不管是哪個長輩要求要抱她而被拒,我也不會對孩子說:「抱一下又不會怎樣。」而是告訴孩子:「妹妹,妳很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很棒。」我不管那個長輩會多麼生氣,也不多麼沒面子。

 

我會跟孩子玩得滿身都是泥巴,我會為了孩子跳出來得罪不講理的大人,我會為了孩子玩得跟個瘋婆子沒兩樣。

 

我不懂,當一些父母口口聲聲說可以為孩子犧牲奉獻的時候,怎麼就不能為了孩子「丟臉」?我的許多想法跟一般傳統教養很不同,因此,我必須不在乎面子地去挑戰許多傳統看法,忍受不斷的白眼。

 

 

============================================

(P206) .... 從女兒一歲開始,我會讓她出門時自己選擇要穿的鞋子跟襪子;兩歲的她會好奇媽媽煮飯的動作,每次都喊著要抱起來看,於是我拿個板凳,讓她看著我的一舉一動,也慢慢牽著她的手一片片地洗菜,一顆又一顆地打蛋、剝蛋殼。

 

吃飯的時候,她可以好奇地跑上跑下,只是她知道當自己下桌的時候,她的食物會很快被爸爸媽媽瓜分完。兩次過後,她就會快速吃完,避免被搶走。我不需要每次她吃飯的時候大呼小叫,把她綁在椅子上,卻可以讓她了解一下桌就代表不吃了,大家可以幫她吃完。

 

我不要去控制孩子的行為,只要給孩子我該有的反應;她不吃飯,我就收碗,不需要強迫;她不好好坐著吃飯,那就把她的食物吃掉;玩具拿來摔就代表不要了,當著她的面丟到垃圾桶。我不需要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而是很多事情放手讓她自己去承擔後果,自己抉擇。

 

.... 我看著剛滿兩歲的女兒自己吃飯,自己穿襪穿鞋,自己拿玩具,自己倒水,自己擦地板,我忽然了解,原來讓孩子自己做,不只是放過孩子,也是讓自己自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