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之  不打不罵如何教好孩子  成墨初

 

============================================

 (P294)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把孩子的無心之過當成機會教育,也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大衛●柯珀菲爾是個科學家,當記者問他為什麼比一般人更有創造力時,他回答,這與他二歲時發生的一件小事有關。

 

有一次他想從冰箱裡拿出一瓶牛奶,但是瓶子很滑,他一失手,瓶子就掉在地上了,牛奶灑得滿地,像一片牛奶海洋。

 

他的母親剛好走進廚房,並沒有對他大呼小叫、教訓或懲罰,她說:『哇!你製造的混亂可真棒!我還沒見過這麼大的牛奶坑。反正牛奶已經不能喝了,在我們清理掉之前,你要不要先在牛奶裡玩幾分鐘?』結果他真的就在牛奶中玩了起來。

 

幾分鐘後,母親說:『你知道,當你製造這樣的混亂之後,最好還能把它清理乾淨,你想這樣做嗎?我們可以用一塊海綿、一條毛巾或是拖把,你喜歡哪一種?』他選了海綿,於是他們一起清理打翻的牛奶。

 

清掃完後,他母親又說:『讓我們來想想,你要如何用兩隻小手拿大牛奶瓶呢?你已經做了一次失敗的實驗。來,讓我先把瓶子裝滿水,看看你怎樣拿才能拿得動。』嘗試幾次之後,他很快就學會用雙手抓住瓶頸,這樣就不會掉了。

 

這位科學家在那一刻懂得了過失是學習的機會,因此不需要害怕過失。

 

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不小心摔壞東西、損傷東西,而且次數應該不少。對自己的無心之過,孩子其實也非常後悔和難受,甚至感到恐懼。這時候父母應該採取包容和安慰的態度,而不是批評和指責。批評和指責不但於事無補,還會造成孩子對父母疏遠。以後如果發生同樣的事,他們可能就會想隱瞞父母,結果就不知不覺養成孩子愛說謊的壞習慣了。

 

當孩子犯了過失,剛好是機會教育的良機,因為這時內疚和不安會讓孩子急於求助,他們所明白的道理就更印象深刻。此時,父母應保持冷靜,不要簡單粗暴地訓斥他,也不要裝作毫不在意,應該和孩子當場講清楚道理,指出彌補過失的方法,讓孩子從過失中學到有價值的東西。

 

(P297)先弄清楚孩子的立意

有時候,孩子可能是因為好意才不小心犯錯,這時候,父母的包容就更加重要。務必要做到包容中教育孩子,真正讓孩子吸取教訓。

 

當孩子本意正確,但是方式錯誤的時候,父母應該先對孩子的初衷給予讚美,然後幫助孩子分析他到底錯在哪裡,教他正確的方法,如此才能讓孩子從生活中機會學習。

 

受到父母賞識、包容及教育的孩子,會在愉快中接受父母的建議,還會記住自己的過失,並在以後逐步改進或改正。所以就算孩子不小心損壞了家裡的物品或家具,父母也不要對孩子發火,應該給他們包容和安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不過,以後必須注意哦!』

 

有時候孩子是出於好意卻做了壞事,造成很大的損失,這時候要控制自己的脾氣真的不容易,但是你還是要冷靜下來後再告訴孩子:『謝謝你的好意,但是你的方法錯了,結果讓父母非常傷腦筋,以後應該這樣......。』

 

 

(P299)如何面對孩子的過失

原則1:體諒孩子的過失

原則2:區別對待孩子的過失

孩子的過失分為偶然性和主觀性。偶然性過失一般都是孩子無心之過,例如上例中不小心打翻了牛奶。面對這類過失,父母要原諒孩子,幫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

 

而主觀性過失,主要是指孩子由於故意或判斷失誤造成的過失。孩子犯這類過失的主要原因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他不知道這種行為是錯誤的。面對這類過失,父母一定要嚴肅認真,跟孩子講清楚過失與危害何在,督促孩子改正。

 

原則3: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有的父母性子特別急,孩子犯錯時,不給孩子解釋的時間和機會,先打罵一頓再說。其實父母這種做法是很自私的,打罵孩子僅僅是為了發洩自己的怒氣、緩解自己的情緒,絲毫沒有達到教育的目的。有時孩子犯錯並不是出於本意,而是想幫助父母做點事,只是由於自己的經驗和能力不夠才犯錯的。例如有個小女孩本想幫父母洗碗,卻不小時把碗打碎了。如果父母不聽孩子解釋就打孩子,只會打擊她想要幫忙的積極性,以後孩子再也不會幫父母做事了。

 

原則4:教孩子學會自我教育

有時孩子無意犯了錯,還沒等到父母批評教導,自己就開始後悔、反思並自我教育了。因此,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尋找原因並加以改正,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所犯的錯有更深刻的認識,改正過失的自覺性也會更高,以後就會少犯或不犯同類的錯。

 

 

 

 

============================================

 (P302) 用小紙條和孩子進行溝通

善用小紙條溝通,主動、真誠向孩子傳遞愛,孩子也會回報以貼心與愛。

 

劉福梁的兒子今年十三歲,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和父親對立、向父親挑戰的時期,但是剛好相反,他的心事全部都會跟父親說,父子關係相當融洽。周圍的人都特別羨慕劉福梁,經常向劉福梁討教教子妙招。其實,這全是一張張小小的紙條帶來的巨大功勞。

 

兒子八歲那一年,才剛剛上小學二年級,剛開完家長會的劉福梁十分生氣,兒子月考竟然是倒數,而且劉福梁還完全被蒙在鼓裡。孩子每天一回來,看完電視就去睡覺,問他怎麼不寫作業,他說在學校已經做完了,劉福梁還信以為真。誰知道開家長會時,老師面紅耳赤地找劉福梁,說他那寶貝兒子竟然連一次作業也沒交,當時劉福梁火冒三丈。

 

回到家裡,劉福梁看了一下時間,都已經放學半個小時了,兒子怎麼還沒回家,劉福梁更覺得生氣,心想這小子又出去玩了,劉福梁氣沖沖出門去找,忽然看到兒子坐在門前的臺階上,劉福梁舉起巴掌就想打孩子,兒子這時候聽到了聲音,一轉頭就看到了劉福梁的巴掌,兒子的目光中頓時流露出恐懼。劉福梁忽然看到他的膝上放著書本,握著鉛筆的小手凍得通紅,劉福梁舉起的手緩緩落下。

 

劉福梁拉起兒子冰涼的小手,邊搓著邊把他帶進家中,直到吃晚飯時,劉福梁都還是盡量裝作沒發生什麼事,和兒子的談話也盡量避免家長會的話題,可是孩子眼中的恐懼和迷茫仍然沒有消失,劉福梁的心痛了起來。在兒子進臥室前,劉福梁寫了一張這樣的紙條:『好兒子,你如果能及時、認真做完作業,上課認真聽講,爸爸相信你是最出色的!』

 

一直以來都沒發現孩子的問題,劉福梁感到深深的歉意和焦慮,久久不能入睡,兒子房間裡的燈光也是很晚才熄滅。

 

第二天早上,劉福梁看到餐桌邊有張紙條:『爸爸,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以後會努力的!』紙條上有斑斑淚痕,看得出孩子已經哭過了。讓劉福梁既想笑又想哭,感覺兒子真的長大了。

 

從此以後,劉福梁父子倆就不斷透過紙條溝通,兒子的成績一直進步,老師經常給予表揚。

 

------------------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孩子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戀。當父母主動、真誠而且反覆向孩子傳遞『愛』的資訊時,會激起孩子的情感回報。父母如果常給孩子遞個紙條,讓小小的紙條傳遞親情,往往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溝通效果。

 

.... 用小紙條交流有如下獨特的功能:

1、維護孩子的自尊

正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的同時,自尊心也會非常強烈,他們希望得到尊重,希望像成人一樣發表自己的見解,獨立意識非常強烈。這種獨立意識的發展,造成叛逆心情很嚴重,父母越是明令禁止的事情,他們偏偏要做。這個時候如果你當面批評他,很可能激起他的反叛,或是認為你不給他面子。若是採用小紙條交流的方式,語言可以更貼近孩子,一方面可以保護他強烈的自尊心,又會讓他感覺父母是像大朋友一樣關心他。

 

2、良好的交流平台

3、良好的交流形式

因為每個個體都不同,有些孩子口頭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或者羞於表達,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若是利用小紙條交流的形式,這類孩子可以在沒有外界干擾和壓力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樣法。小紙條交流對於表達能力較弱的人是一種很好的交流形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niva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